蘅芜苑里的暗示

    现在再看薛宝钗这个人物,作者在书里的一些设定,也就不足为奇了,正暗合了她前世的身份。

    先说汉朝李夫人,她是宫廷乐师李延年的妹妹,能歌善舞,其实就是歌舞伎。

    唐代杨玉环,的确出身于官宦世家,可惜那都是在隋朝时的事了,她的祖父在隋朝做过官,后来被李世民所杀。

    其父在县里做过一个司户的小官,就是管户口的,后来在杨玉环十岁的时候死了。所以她被送到叔叔家寄养,在那里就让她学习歌舞,其实也是歌舞伎出身,所以才能歌善舞。

    到明清时的陈圆圆,就更不必说了,陈圆圆年幼时父母双亡,由姨妈收养,姨夫姓陈,所以改姓陈。

    这跟薛宝钗父亲死了,投奔到到姨娘家倒有几分相似。

    陈圆圆后来入了梨园,为吴中名伶,明代歌妓,是“秦淮八艳”之一。

    对薛宝钗的出身,作者既然有这样的设定,蘅芜苑的描写中出现了暗示欢场的词,也就说明是作者的隐喻了,所以有些描写就是暗合了薛宝钗的前世今生命运。

    书中写贾政和贾宝玉在大观园刚建成时去蘅芜苑,【忽见柳阴中又露出一个折带朱栏板桥来,度过桥去,诸路可通,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清瓦花堵。】

    这里“清凉瓦舍”这个词出现在闺房就很奇怪,因为瓦舍起源自宋朝,在宋朝的一些大城市,有固定的娱乐场所,人们称之为“瓦舍”,也叫“勾栏瓦舍”。

    因此后世常以勾栏瓦舍作为妓院的别称,明朝的风月场便被称为“勾栏院”。

    那么作为娱乐场所,自然位于四通八达繁华之地,“诸路可通”,也就不奇怪了,这不正迎合了坐迎八方客之意吗?

    有宋词写勾栏瓦舍繁华:

    【宋唐盛,一弯水榭,十里勾栏。

    饯道舍檐楼下,雪指弄琵琶,

    吐诉哀怜。】

    所谓勾栏,就是栏杆,但是与普通的柱栏有所不同,勾栏是一种带斜撑的栏杆,即在栏杆柱子中部再斜撑一根栏杆,使得栏杆下部具有三角形不易倾倒的稳定性,因而可以设置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所以书中描写的这个“折带朱栏板桥”,是作者自己发明的一个词,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折带朱栏板桥”是这么样的,其实显然这个“折带”和“朱栏”连在一起,就修饰“朱栏”的,也就是说红色的栏杆是像折带一样,那么折起来,岂不是下面就是个三角形。

    所以这个桥,其实是在暗示勾栏。

    书中后文作者又称这个桥为“蜂腰桥”。第四十九回,宝玉往芦雪庵走的时候,【只见蜂腰板桥上一个人打着伞走来,是李纨打发了请凤姐儿去的人。】

    这个蜂腰桥,就是前文所提的“折带朱栏板桥”,前文贾政和宝玉等人去的时候,大观园刚建成,这个桥还没有名字,应该是后来起名叫“蜂腰桥”。

    典出晚唐诗人吴融为欢场女写的诗《个人三十韵》

    【颈长堪鹤并,腰细任蜂争。】

    吴融的这首诗里还有一句:

    【鱼网徐徐襞,螺卮浅浅倾。】

    “卮”就是古代盛酒的器皿,所以螺卮即螺杯。

    典出晋·王嘉《拾遗记?前汉上》:“汉武帝思怀往者李夫人,不可复得……亲侍者觉帝容色愁怨,乃进洪梁之酒,酌以文螺之卮。卮出波祗之国。”

    意思是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不可复得……侍者见汉武帝愁容不展,于是献上洪梁酒,用出自波斯国的文螺杯装酒。

    所以这就是薛宝琴的丫鬟叫小螺这个奇怪的名字的缘故,还是离不开李夫人的典故。

    另外“瓦舍”,是一种卷棚式的简易建筑,

    后文书中又具体提到,这些清凉瓦舍连着卷棚,更坐实了蘅芜苑其实是勾栏瓦舍。

    【贾政因见两边俱是超手游廊,便顺着游廊步入。只见上面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贾政叹道:“此轩中煮茶操琴,亦不必再焚名香矣!】

    四面出廊,也符合娱乐场所,方便客人出入的特征。

    绿窗指女子居室,后特指身份低下的贫家女,多指伎女。

    唐白居易《秦中吟·议婚》中有:

    ““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

    白居易的《闻乐感邻》:

    “绿绮窗空分伎女,绛纱帐掩罢笙歌。

    欢娱未足身先去,争奈书生薄命何”

    宋朝苏轼写官妓的词的《江城子·腻红匀脸衬檀唇》中有:

    “一自绿窗偷见后,便憔悴,到如今。”

    还有董小宛自己写的诗,就取名《绿窗偶成》

    出自唐诗人徐铉的《月真歌》(月真,广陵伎女)

    “绿窗绣幌天将晓,残烛依依香袅袅。”

    出自唐代韦庄的《菩萨蛮·红楼别夜堪惆怅》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还家,绿窗人似花。”

    以绿窗比伎女的古诗词不胜枚举,韦庄的这首写伎女的诗里还有“弦上黄莺语”,没错,莺花也是伎女的代名词。

    莺花成为伎女的代名词,至少要追溯到元朝时期。在元人的《曲江池》中首次将莺花指代伎女:“谁著你恋莺花,轻性命,丧风尘?”

    这一习惯被沿用到明清两朝,在明人的《桃花扇访翠》中亦出现了类似的句子。受到这些诗句的影响,当时的花街柳巷又被莺花市。

    之所以如此,大概与唐人元稹写的《会真记》有关,元稹就是写了那首千古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人,你当他多么痴情,其实是一个大渣男。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和贾宝玉在大观园共读的就是《会真记》,《会真记》又名《莺莺传》,“真”字与“仙”字同义,唐代人多以仙指妖冶妇人,或风流放诞女道士代称,亦有倡妓的意思。

    据说这本传奇小说来自元稹本人的真实经历,崔莺莺原型就是他远方姨妈家的表妹。这倒跟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关系有点像,只不过薛宝钗是表姐。

    书中写崔莺莺因父亲去世,家道中落,这个也和薛家类似。在兵乱时,崔莺莺与张生在普救寺相遇,在婢女红娘的传书下,两个人终于花好月圆。

    张生在西厢时,天黑时莺莺抱着枕头前来,天亮前离去。张生恍若梦中,以为遇见神仙。

    后来张生离开后,认为莺莺是天下之“尤物”,认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对崔莺莺始乱终弃。一年多后,莺莺另嫁,张生也另娶。

    正如北宋诗人毛滂写的《调笑·莺莺》中这句,痴情的莺莺最终落了个“薄情年少如飞絮,梦逐玉环西去”

    元稹先把这段故事讲给自己的朋友李绅,李绅听了元稹的故事,就写了《莺莺歌》:

    “绿窗娇女字莺莺,金雀娅鬟年十七。”

    “绿窗”、“莺莺”便跟艳词联系在一起。

    所以为什么蘅芜苑出现绿窗,薛宝钗婢女叫莺儿,莺儿本名黄金莺,一个金字,更把她和薛系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贾母带刘姥姥游览大观园时,到了潇湘馆,看来黛玉的窗纱,马上告诉王夫人让明天就换了,并且强调要换上银红色的,就是有此深意。

    贾母对王夫人说:【这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我记得咱们先有四五样颜色糊窗的纱呢。明儿给她把这窗上的换了。】

    唐代诗人秦观也写过《调笑令·莺莺》

    “春梦,神仙洞。冉冉拂墙花影动。西厢待月知谁共?……

    更觉玉人情重。红娘深夜行云送,困亸钗横金凤。”

    看开“春梦”、“神仙洞”就知道又是一段艳词,“困亸钗横金凤”,亸就是下垂的意思,古诗中常以宝钗松落来形容一些香艳画面。

    如秦观的另一首写伎女艳词《满江红(姝丽)》

    “越艳风流,占天上、人间第一。

    须信道、绝尘标致,倾城颜色。

    ……

    玉纤嫩,酥汹白。

    自觉愁肠搅乱,坐中狂客。

    金缕和杯曾有分,宝钗落枕知何日。】

    还有李商隐的《偶题二首》之一:

    “水文簟上琥珀枕,傍有堕钗双翠翘”

    元稹渣完自己表妹以后,还渣了一个人,就有名的官妓薛涛。

    薛涛本来也是出身于官宦之家,十四岁时,父亲因病早逝,母孀,生活困顿无依,十六岁的薛涛加入乐籍为歌妓。

    薛涛后来结识了中书令韦皋,因才高成了韦皋身边的红人,常以清客身份出入幕府,还帮助韦皋做一些案牍工作。

    有一天韦皋突发奇想,为薛涛申请作“校书郎”。后虽没有实现,但后来薛涛便被称为“女校书”,自此,校书也成了伎女的一个高雅别称。

    元稹出使蜀地的时候,与大自己十一岁的薛涛一见倾心,两个人甜蜜共处三个月后,元稹离任。和薛涛通信一段时间后,元稹就消失了,薛涛却守着元稹给的承诺,从此换上了一袭黯淡的灰色道袍,离开了熙熙攘攘的浣花溪,移居到成都郊外,直到孤独离世。

    所以薛宝钗和她丫鬟莺儿名字的由来,就是来自唐传奇,元稹的情史,融合了崔莺莺和薛涛,薛宝钗比宝玉大许多,也许也是来自薛涛的灵感。所以《红楼梦》开篇,作者说取自汉唐传奇,诚不欺我。

    书中薛宝钗的花签词:

    【只见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其实罗隐写牡丹的话的诗句是: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和“任是无情也动人”有“也”和“亦”的一字之差。

    “任是无情也动人”是出自秦观的词《南乡子·妙手写徽真》,是写伎女崔徽的。

    这是秦观见到伎女崔徽的写真小照后,写下的词:

    “妙手写徽真,水剪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崔徽是河中府娼,裴敬中出使蒲州的时候,跟崔徽好了几个月。裴敬中回去后,崔徽因为不能跟从他一起回去而引以为恨,因恨成病。

    一个善于画人像的人叫丘夏,崔徽让他给自己画了一张写真,托人寄给裴敬中说:“崔徽马上要不及画中人,而且为郎而死”。后发狂而死。

    所以秦观在这首诗中,用东邻女窥宋玉的故事,来比喻崔徽。

    东邻女典出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宋玉说自家东邻有美女看上了他,整整三年天天在攀墙偷看他,借机向他表达爱意,至今他还没承许。

    所以《红楼梦》书中,薛宝钗的花签词,其实借用的是秦观的词,与描写牡丹花的诗句一字之差,实际牡丹是幌子,真实用意是在用东邻女和崔徽比喻宝钗,一住贾府多年,想结金玉良缘。

    书中写蘅芜苑绿窗,后面紧跟着油壁,要知道伎女的车就叫油壁车,古诗中比比皆是。

    比如著名歌伎苏小小,常坐“油壁车”出行,《钱塘苏小歌》中写:

    “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

    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唐代诗人李贺写的关于苏小小的鬼诗《苏小小墓》,也提到苏小小的油壁车: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久相待。”

    意思苏小小的油壁车,还在她墓边等待。

    前文提到冒辟疆的好友吴伟业,也常以“油壁车”写伎女。

    例如写陈圆圆的: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写卞玉京的:

    “油壁迎来是旧游,尊前不出背花愁”。

    还有前文吴融写伎女的《个人十三韵》,同样也出现了油壁车:

    “博山凝雾重,油壁隐车轻。”

    所以薛宝钗的蘅芜苑中,同时出现勾栏瓦舍,绿窗油壁这些词汇,并且作者还写蘅芜苑【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另外蘅芜苑对联的上联是“吟成豆蔻才犹艳”。

    豆蔻的典故出处好巧不巧也和伎女相关。豆蔻在初夏开花,花未开时就显得非常丰满,俗称为「含胎花」,所以成为十三四岁少女的代称,典出杜牧的《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诗就是杜牧写给一个歌妓的赠别诗。

    宋朝诗人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还提到杜牧的这首诗: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前文提到的吴融的《个人十三韵》也有“豆蔻”:

    “芙蓉褥已展,豆蔻水休更。”

    偏偏宝玉在薛蟠处的宴席上,就有一个伎女云儿做艳词,也提到豆蔻:

    【荳蔻开花三月三,一个虫儿往里钻。】

    显然【吟成豆蔻才犹艳】这句上联,直指杜牧的艳诗《赠别》。

    蘅芜苑对联的下联是:【睡足荼靡梦亦香】典出:

    张久可的元曲《殿前欢·离思》

    “离鸾有恨,过雁无书。月笼沙,十年心事付琵琶。相思懒看帏画,人在天涯。

    春残豆蔻花,情寄鸳鸯帕,香冷荼蘼架。旧游台榭,晓梦窗纱。”

    其中“月笼沙”典出杜牧《泊秦淮》

    “十年心事付琵琶”典出白居易 《琵琶行》

    “春残豆蔻花”,典出杜牧的《赠别》

    这几首诗都是伎女相关的诗,所以这首元曲的女主人公,也多半是女伎出身的。

    这首曲是说一个女子,思念远在天涯情人。

    其和蘅芜苑的对联一样,同时提到了豆蔻和荼靡,因为豆蔻、荼?花开于初夏,意味着明媚的春光已逝,连香也是“冷”的。

    就如同麝月拿到的花签所说,“开到荼靡花事了”,荼靡豆蔻花开,意味着春光已残。

    元明清时期的戏剧、小说、时调中,“荼蘼架”是经典的意象,是指代男女幽期密会之所,几乎成了男欢女爱的代名词。所以这首曲子中说香冷荼靡架,指当初约会的场所,现在只余冷清。

    那么蘅芜苑的对联:睡足荼靡梦亦香,便是结尾这句“旧游台榭,晓梦窗纱”,意思是做梦梦到昔日一起游玩,结果一睁眼天亮了,原来是在做梦。

    显然对联,典出就是这首元曲,既意味着宝钗前世今生都难逃沦落风尘,而且老了以后,会成为弃妇,独守空房。

    首句“离鸾有恨,过雁无书。”,说明她被离弃了,离开的人连书信也没有。离鸾指的就是宝钗,所以贾母破陈腐旧套,批的书名叫《凤求鸾》。

    所以其实我很同情宝钗的,她所做的一切,又何尝不是出于无奈,黛玉好歹还有贾母罩着,有宝玉爱她,宝钗有什么,在男权为主的社会里,她也只能苦苦挣扎,想博个出人头地,结果还是难逃悲剧的命运。

    蘅芜苑的匾额是"蘅芜清芬",“蘅芜”两个字,就是出自李夫人梦中授予汉武帝“蘅芜之香”的典故。她的花签词暗示她“倾国倾城”,也是出自李夫人的典故。所以她的前世之一就是李夫人。

    清芬典出自宋代韩琦《夜合》:

    “所爱夜合花,清芬踰众芳。”

    夜合这个“合欢名”,再一次印证了作者的寓意。

新书推荐: 失格宠物【赛博】 茶乡十二年 剩余0.5人 发誓做朵黑心莲 杀死那个克星 穿书逆反被男配盯上 攻略傲娇手册 时空管理员猫猫大人 他好漂亮 疯疯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