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大明秘史 > 第一章怒囚徐辉祖

第一章怒囚徐辉祖

    公元1404年,这时明成祖朱棣已经登基称帝两年了。

    从1399年起兵与其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到1402年攻陷南京,三年间大小战事无数,几经争夺最终迫使建文帝自焚而死才有了这天下。

    坐在金銮殿上的朱棣看着跪倒在脚下的文武大臣,有种志骄意满的感觉,那些过去的磨难那些过去的痛楚,现在想起来倒是值得的。

    想到这些,朱棣就有些快乐,看着跪着的这帮文武大臣也感觉不像平时那么讨厌了。

    “众位爱卿都请起来吧,道衍呀,这京城的生活还过得惯吗?”

    朱棣口中的道衍就是群臣中唯一穿着僧服的老和尚。

    可别小看这个和尚。

    这和尚可是朱棣最为倚重的心腹大臣,俗家名字唤作姚广孝,苏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名道衍,精通阴阳术数之学。

    当初太祖朱元璋封藩的时候,遍选名僧分作诸王师傅。道衍就被分到了燕王府,颇受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的信任,待若上宾。大凡军政要事,朱棣莫不与其谋议。朱棣登基后依然很重视这个谋臣,有什么大事总还是要先请教道衍。

    这道衍看皇帝点了他的名字,便说道:“皇上是要听真话还是假话?要听真话和尚不敢说,要是听假话,和尚就说还行,过得惯。”

    “哈哈哈。”朱棣一阵大笑,“你这个和尚呀,还是改不了油嘴的毛病,说真话吧,但说无妨。”

    “好,谢皇上,那和尚就说还是喜欢燕王府的糖葫芦。”

    “哈哈,好个馋嘴和尚,朕明白你的意思了。那你说说这南京城怎生不好了。”

    “皇上,和尚自从到了京城,整天耳边听闻的都是琴瑟之声,骨头就要酥了,将士们操练的也不勤了,常流连于秦淮河花柳之地,皇上,这南京城是个温柔之处,和尚消化不得,还是让和尚回去吧。”

    “道衍呀,朕在20岁的时候就去了北平,朕在那里也生活了近20年,朕也想回去呀。可是这南京作为京城是毕竟**定下的,很难更改的。杨士奇,说说你的看法。”

    朱棣说的杨士奇就是世子朱高炽的老师。朱棣登基后,从翰林院选了杨士奇、杨溥、杨荣、解缙四人入了文渊阁并辅助世子朱高炽。

    这杨士奇是当时天下奇才,经史子集无一不通。

    当然,能被选作世子的老师,本身就证明很有才学了。

    杨士奇其实知道朱棣心中的真实想法。

    南京城毕竟是惠帝旧臣群集之地,虽然有很多朝臣投降,但却仍有不少忠于建文帝的朝臣。

    朱棣即位之初便发生了景清谋刺事件,虽未成功,但仍给朱棣心中留下阴影。

    很多次朱棣在朝堂上流露出迁都的想法,只是每次提出群臣皆以天下初定不宜乱动为由阻挠迁都。

    这次,朱棣虽未明说迁都,但杨士奇是知道的。揣摩了皇帝的意图,那说起话来就很方便。

    “皇上,臣也认同道衍大师的想法。而且臣以为现在天下政局稳定,百姓安业,但北方蒙古部落仍对我大明虎视眈眈,这始终是国家大患,臣以为应迁都北平,北平可左环苍海,右拥太行,内跨中原,外控朔漠,宜为天下都会,请皇上定夺。”

    “皇上,臣不同意,北平距离蒙古鞑靼过近,把京师置于鞑靼人眼皮底下,始终不安全,一旦鞑靼人侵犯,京师震动,那整个大明就会陷入混乱之中。南京是先皇选好的京城,而且南京四面环山,虎踞龙蟠,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宜为天下之都。抛弃先皇定下的都城而去营建新都,那不是忘了祖宗是什么?”

    说话的大臣不是别人,正是徐皇后的哥哥徐辉祖。

    这徐辉祖是明朝开国大将徐达的长子,世袭爵位,在朱棣与建文帝争夺皇位的过程中,站错了队伍。

    朱棣即位后本想严惩这位妻舅的,但一方面顾及到皇后的面子,一方面这徐辉祖有先皇朱元璋赐的免死铁券,所以便仍让他在朝中做了官。

    可这徐辉祖不知报恩,多次在朝堂上刁难朱棣,朱棣念他是功臣之后,便也不做追究。

    这次徐辉祖又站出来生事,朱棣不由得感觉厌烦。

    “徐大人所言差也。”杨士奇仍然不紧不慢的说,“南京虽是先皇定下的都城,但当初天下初定,旧元余孽依然在北方横行,实不宜定都北平,而且北平是前元都城,民风彪悍,不易降伏,但时过境迁,我皇在做燕王时,善待北平居民,使民心归顺,前元余孽也已分化难成气候。南京虽是虎踞龙盘,但比不上长安的中原腹地优势,更压不过北平的咽喉要地,定都北平,其一可虎视北方,背水一战,可使鞑靼不敢犯;其二是、改变小富即安的心态,前朝定都南京的大都纸醉金迷,毫无进取之心,致使亡国,前朝之错可引以为鉴呀。徐大人,不愿离开这南京城,可是留恋秦淮河的歌声吗?”

    “你。”徐辉祖不禁大怒,“书生误国,你懂得什么?”

    杨士奇欲待争辩,这时群臣之中又走出一个大臣,杨士奇看看正是曹国公李景隆。

    李景隆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之子,袭父爵封曹国公。喜读兵书。靖难之役时,奉命讨伐朱棣,结果屡战屡败,直至朱棣逼近南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开门迎降,朱棣即位后对李景隆礼遇有加,朝廷有大事,以他为首主议,诸功臣都愤愤不平。这李景隆虽是降将,但仗着有功便瞧不起原燕王府的官员。

    李景隆这时也已看到朱棣是要迁都北平,做为一个降将本不该多说什么,但李景隆想到如果离开了南京前往北平的话,那么在北平自己势单力薄,恐很难有立足之地,甚至有可能丢了性命,而南京毕竟是自己的地盘,虽是降将,但还是有一定的势力。

    想到这,李景隆便出来说话了:“皇上,臣也以为目前迁都还不是时候,前元余孽虽不成气候,但威胁仍在,而且国家初定,不宜耗费民力,当休养生息,以免民生怨言。况且将君王置于前线,恐非社稷之福。”

    “好了,好了,”朱棣突然感到一阵厌烦,这满朝文武,有贰心的不在少数,仍念念不忘朱允炆的大有人在,朕要到哪就到哪,哪里容得你们说个不停。必须要离开这个鬼地方,一到这个宫殿,便觉得浑身不自在,好像先皇在怒视着他。无论如何,这个都城一定要迁。想到这,朱棣便下定了决心。

    “道衍听旨,朕命你刻日前往北平,营建新都,从即日起,北平改称北京,等营建完成,便作为我大明的新都。任何人不得再议论此事,违者斩!”

    李景隆看皇上这样说了,便退了回去。徐辉祖本来就一肚子气,这时看朱棣也不商议就要迁都便更加大怒。

    “皇上,臣仍有话说。”

    众臣看徐辉祖仍要劝阻,不免有些担心。

    当然担心的人大都是建文帝的旧臣,与徐辉祖也有些交情,生怕朱棣要是动了真怒,这徐辉祖恐怕性命不保。

    可是也有高兴的,其中最高兴的当是高阳郡王朱高煦。

    朱高煦是朱棣与徐皇后所生的第二子,这徐皇后为朱棣总共生了三子,分别是世子朱高炽、高阳郡王朱高煦和当是还未封王的三子朱高燧。这三人现在都在殿上。

    世子朱高炽由于身体肥硕,行动迟缓,不能骑射,连走路都需人搀扶。朱棣一向很不喜爱这个儿子,但由于立嫡以长的旧归,再加上太祖喜爱遂被册立为世子。

    在诸子中,朱棣非常喜欢的是朱高炽的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

    朱高煦因为勇猛彪悍长于骑射,朱棣认为朱高煦很像自己,所以便很喜欢这个儿子,尤其是靖难之役时朱棣被建文帝的部队包围,眼见着有生命危险,是这朱高煦拼死护驾杀出一条血路,救出朱棣。朱棣当时就亲口对朱高煦许愿,说将来得了天下,必立你为太子,这使朱高煦十分得意,行为益加骄纵,也使世子朱高炽太子之路有了一层阴影。

    三子朱高燧也是精明狡诈,因其幼子之娇憨得朱棣喜爱,这朱高燧当时支持朱高煦,俩兄弟便抱成团要与世子朱高炽争夺这太子位。

    当下这三人看徐辉祖敢冲撞朱棣,都是一阵高兴。

    这三人曾作为人质被建文帝扣押,朱棣当时为了营救三子,以自己病体垂危上书建文帝,请求三子北归。

    建文帝当时便要徐辉祖拿个主意。

    徐辉祖就说,三个外甥中,惟有朱高煦最为无赖,他日必为后患,不如留他在宫中,以免召患。

    没想到后来朱高煦听说这事了,深恨徐辉祖不念舅甥之情,念念不忘报复。

    三子素知朱棣喜怒无常,这下看徐辉祖贸然顶撞,便觉得有好戏上场。

    果不其然,朱棣看到徐辉祖又要说话,便很恼怒“你想说什么?朕说了这件事情不再议了。你没听见吗?”

    “臣只是想说,臣宁死不从,就是死也要死在南京,臣要和自己的祖宗在一起。”

    “徐辉祖,你大胆,你以为朕不敢杀你吗?自朕登基以来,你处处与朝廷作对,朕念你是功臣之后,是皇后的长兄,也就容了你了,但你肆意妄为,得寸进尺,不知悔改,朕这就要重重处置你。”

    “臣不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皇上看臣不顺眼,就要了臣的性命又如何,但臣有太祖御赐免死铁券,皇上不能杀我。”徐辉祖仍在顶撞朱棣。

    朱棣更加愤怒:“你有太祖免死铁券,朕不杀你,马总管,宣旨,废除徐辉祖爵位,幽禁王府。还有想劝朕的吗?”

    马总管就是马云,时为内侍太监总管。

    群臣面面相觑,默不作声。

新书推荐: 耽美女配的一生 鹿 哑语 结婚,不如在火星种田 天下第一是本人 和男主成功贴贴后 世世盛欢 世人皆知我独众 罪魁山沈南衣 戏精美人在古代甜撩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