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衣*******时 > 第1章 暮云初见(一)

第1章 暮云初见(一)

    十五年前。

    大颍国都城汴京,日隐西山,雨雪稍霁。

    王洵乐撮着帖子站在街口观望了一会儿,似有心事。

    刚收到同年举子宋景怿的“洗尘礼”邀请,她正斟酌抉择。

    四面彩相招,花灯晃耀,瓦市酒楼鳞次栉比,沿街小贩支起摊铺,吆喝声此起彼伏。

    一群身着白襕的士子,手提巾栉澡豆盛篮,结伴往香水行走。

    也有洗尘而出,站在街口三三两两攀谈者,展望着明天金榜题名的光景,眼里满是希冀。

    “质明,怎么杵在这儿?你可收到文山的帖子?走,一起往香水行洗尘去!”

    身后有一位二十五六岁的憨厚书生,从巷内走出,热情相邀。

    王洵乐转过身来,见是李诚,行叉手礼:“笃行兄,我便是不去了,绣缨和红蕖已在邸舍备好潘汁,我且在邸舍洗礼吧。”

    此时为贞和七年二月下旬。

    当今陛下使用了三个年号:景顺元年至八年、庆隆元年至十一年、贞和元年至今。

    自庆隆三年科举改制以来,不再分场黜落,而是考完诸科,通较工拙,综合取士,放榜之期迁延日久,往往一月有余。

    且往届黄榜之下,常有达官显贵榜下捉婿。

    因此,放榜前夜士子们常常游街添新衣,洗尘沐浴,渐成定俗,只为明天博个好彩头。

    这倒也促成了京城一派繁荣的烟火气。

    “今日文东阁也一起前来,想到一月前从贡院出来,合聚欢怡楼,听着文东阁与国子学的几位监生讨论京中趣事,印象深刻,你便不愿一起前往凑凑热闹?文东阁可难得与我等相聚!”

    王洵乐抬眼诧异了一番。

    想不到文思隽也一起前来,念及一月前那番光景,她更是不想去了。

    *

    一月前,省试结束当晚。

    应天书院举子宋景怿,字文山,组了个宴席,拉来了应天书院及各路解元、才子,和杭州的同乡,比如李诚等人。

    及京中国子学的荫监生们,包含文思隽在内上百人,合聚欢怡楼宴饮。

    因宋景怿出身两浙路豪绅大族,叔父为五品京朝官,外祖父也曾有官身,乞归前累官至杭州市舶司转运使,他算富绅及官宦子弟了。

    这个饭局非同小可。

    王洵乐半年前已随洪州朝正队伍贡举入京,因官府提供的驿舍多人混居,于她而言十分不便,干脆赁租在外。

    恰巧与杭州来的举人李诚一同僦舍于百听楼,比邻而居,因此相识,便被拉来一起。

    那场饭局真令她叹为观止。

    文思隽乃当朝宰相文引博的二公子、且为嫡长子,因此,京中惯称其为“东阁”。

    他自小众星拱月,有京城第一神童才子美名,走哪儿都有人奉承,他似乎也当成了家常便饭。

    宋景怿也有意带着众人吹捧,甚至连文思隽作词异想天开,唱出诸如“长生果长在树上”的句子,都被夸奖为造诣卓越,比喻超凡。

    王洵乐看不下去了,“扑哧”一声对旁边的李诚低语:“这位文东阁可知长生果也叫‘落花生’,果实乃长在地里?岂可为了韵律格式穿凿附会,虚妄捏造?”

    没想到被他听了去,当场被他点名出来,要与她比诗词造诣。

    诗词本不是王洵乐的长项,也无欲与他争风头,哪知他非要比,她只能硬着头皮比。

    而文思隽虽为膏粱子弟,做词颇有“何不食肉糜”的天真,但毕竟为京城第一神童才子,几分才气还是有的,最终赢了她。

    “就你这样的,貌黑颜丑,身板纤瘦,怕是一阵风都能吹跑了,也无才气,还敢进京赶考?”文思隽出言讽刺。

    眼看着她被欺负太狠,憨厚的李诚有些看不过去,小声对同桌的人解释:“也不是,质明是洪州的解元呢。”

    没想到又被文思隽听了去,霎时又不依不挠道:“洪州的解元?那你还会什么?”

    王洵乐只得讪讪一笑:“什么都不会,只图贴经墨义,混个出身。”

    “哦,原是考经义的书呆!洪州下国之地,解元比得过国子学生徒?”

    一句话把在场出身不佳,或者不擅诗赋,主考经义的士子全得罪了。

    众人皆凝语。

    “如你这般学艺不精,却不思进取,还想着嘲讽别人?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改日真的金殿传胪了,再想着与我讨论造诣吧!”

    “是是是,文公子教训得是,质明铭记在心!”

    文思隽白眼上青天。

    他想着自己可是京城国子学的监元,哪是洪州来的下国穷措大可比的?

    而王洵乐逆来顺受,真不想与这小祖宗瞎折腾了。

    她确实后悔出风头了,但她也只是小声嘀咕了一句,没想到在宾客满座的厅堂里也能被他听了去。

    *

    “质明难道是念及一月之前和文东阁的交锋,不甚愉快?”

    李诚笑道:“其实也不必介怀,文东阁说话是有些重了,但念及也才十九岁之龄,出身阀阅又具才名,难免有些恃才傲物,他能与我等往来,可见也不是只结交门第之流,而以志同道合择友。”

    李诚又说,“我等皆为科举而来,倘若将来入朝为官,念及同年之情也必有相互拂照之处,多些走动也大有裨益。”

    王洵乐心里苦笑,她可不曾把文思隽的刻薄和羞辱放在眼里。

    她也想听听小道消息,可是她是女子啊,总不能毫无顾忌地与他们共浴洗礼?

    她易容变丑、女扮男装,又费了好大力气躲避科举验身,便只想安心地考个功名,以求出身。

    因有难言之隐,只想低调做人,像上一次那般“挑衅”出风头的事情,断然不敢再做了。

    那样张扬的小祖宗,她躲都来不及。

    “笃行兄,我那两个丫头你又不是不知道,既已备了潘汁,我便真的无法走开呀!倘若宋文山问起,你只管说我饮醉了酒起不来……”

    “或者,干脆说两个丫头管得紧也行罢!”

    李诚哭笑不得,心想质明才十六七岁的年纪,怎么这般少年老成、放荡不羁?

    别人进京赶考顶多带着书童,她却带了两个俏皮伶俐的丫鬟,也不遮掩,更不怕惹人非议?

    打发了李诚之后,王洵乐方待转身进巷子,忽然发现街上辚辚驶来一辆骏马轩车。

    她所住城南一带,夜间出现骏马极罕见。

    大颍缺马,骏马多用于战事,街上所使车驾多为平民的牛驴车。

    即便偶尔所见马车,那也是产自广南东、西两路的矮脚驽马,为拉货畜力之用。

    像这般疾驰的高头大马,平民可不敢用,除非是公卿大臣、王侯贵胄。

    况且那车身制式非同一般,横轭装四銮,舆上雕彩纹,帷幔以金银丝镶嵌,隐有云凤之章。

    东京城东富西贵,南多为百姓杂役之地,虽然惠民河一带常有贵人圈地筑邸,可坊内还是以百姓杂役寓居为多。

    尤其是入夜,便很少贵人来这里了。

    城南蝇馆脚店几乎全是下等胥吏、入京商贾、落魄书生,以及贩夫走卒聚集之地。

    是何人来这里?

    王洵乐心下一惊,稍稍多看了两眼。

    只见马车泊在百听楼门口,车辕上跳下来两名黑衣守卫,拱手朝马车请示,而后挑起门帘。

    车内走出来一位月白直袖锦袍,外披藏青地龟纹交领半臂衫的年轻男子。

    他的半臂袖口及颈上系一圈银狐毛围,十分华贵。

    视其年龄,约才弱冠。

    男子折扇轻挑起门帘,低垂着面容,鬓若刀裁,乌黑的长发绾成髻,束金簪蚌珠小冠。

    一身闲散常服像是居家而出,可也难掩矜贵之气。

    暮色四合,看不清眉目,但远远地瞥见,也能感受得到漆黑修长的眉眼,及雪肤下衬托的微红的唇。

    宛如画中仙。

    他不让侍卫扶着,轻巧地跨下马车。

    一双皂靴尘泥不染,显然极少走到污浊腌臜之地。

    腰间红色鞓带嵌一排方团玉銙,不下十块雕花羊脂团玉,华贵而醒目。

    红鞓方团玉銙腰带?

    此物唯有三品及以上公卿或王侯贵胄可用。

    可见此人身份不简单!

    王洵乐由是心惊皱眉,又觉得他很眼熟。

    而年轻公子已径直走入百听楼。

    除了低头跨出马车的一瞬,她也没仔细瞧见正脸。

    这位公子大晚上的来这里做什么?难道来听戏文?

    百听楼靠近国子监六学馆,文人盛多,楼如其名,的确以说书评弹著称。

    然而她住了半年,除了白天偶有见到低品官阶的六学博士、学正、学录,达官显贵几乎是碰不到的。

    因为听书评弹,去街往北走,从保康门进入内皇城,沿着州桥大相国寺一带,明明有更富盛名的欢怡楼、欣乐楼、和乐楼,何须来这里?

    她毫无头绪,虽有疑惑但也不想多管闲事,转身走回邸店。

    *

    院子里头,绣缨又和小厮争吵,隐隐约约听着,好像又为了公券的事情。

    “一张公券能兑五捆柴火,你如何敢不认?”

    她的女使绣缨如是质问。

    “我们阿郎可是洪州的解元,明日便省试放榜了,你非要这时候寻滋挑事,触我们霉头?万一我们阿郎登了龙门,做了大僚,你也不怕开罪不起?”

    小厮陈小二也不甘示弱:

    “呸,洪州的解元?大颍分治二十六路两百五十三个州,每州都出一个解元,别看着风光,这些解元往年登龙门者不过十之五六!下国来的穷措大,公券不足还带着两个丫鬟,就这德行也配当大僚?”

    中原子民好称天/朝上国,洪州旧属南唐故郡,自然为下国之地了。

    而公券乃是朝廷分发予士子的票据,入京赶考时,凭此券可获得沿途军州官府的招待,也可用于京中特定邸店寓居,百听楼便是其一。

    然而公券多低于市值,常有店家缺斤短两,比如绣缨和红蕖拿公券兑换柴火,便总少那么几根。

    因此次煮潘汁烧得多,想多拿几根,店小二明显不快。

    陈小二:“你们三人入住,规格已是超额,住了半年了,付的租钱还没小贩子两月付的多。主子和丫鬟混吃同住,洗尘礼不去香水行,真不讲体面,你们还考什么进士,寻一勾栏游棚做花账得了!”

    “你嘴巴放干净些!”绣缨怒斥。

    庖厨内生着火的红蕖,也气得扔下火钳子,拾起砍柴刀就要出去。

    这两个丫头平日里跟她抛头露脸,走南闯北,性格也泼辣,脾气是一点都不饶人。

    王洵乐赶忙拉住红蕖的手,低声询问:“红蕖,又怎么了?”

    红蕖委屈道:“阿郎,那陈小二总欺负我们,天天吞我们公券也就罢了,如今多换了几根柴火还计较,说话可难听了!”

    “不着急,我且去瞧瞧。”

    她拍拍红蕖的手,转身走了出去。

    “陈二哥,怎么又和我家丫头吵起来了?”

    陈小二“哼”一声,眼睛斜得老高。

    王洵乐瞧着绣缨手中的两张公券,又瞅着小二私吞去的一大叠,眯眼笑道:

    “我记得月头,绣缨拿了五张公券与二哥换一斗米,却还差了两升六合,二哥是打算把黍谷发与我们,还是把剩下的两张券子退回来?”

    “这些日子,你们用了俺好些薪柴,俺可还没算呢!”陈小二白眼扬头,理直气壮。

    “我哪一次不给你公券了?”绣缨顶嘴。

    王洵乐拦住她,又笑眯眯道:“前些日子,我那省试互保的乡友吴秀才丁忧回乡,留了些公券给二哥,说结算之前的账目,剩下的都给我,好似也不曾见二哥还予我呢?”

    “呸!吴秀才那几张公券哪够结算,俺还倒贴了一些呢,你们莫要血口喷人!”

    陈小二还在狡辩,气得绣缨牙痒痒。

    王洵乐心知从那陈小二身上说理讨回一点便宜,几乎是不可能了,便宽和道:

    “也罢,这账子是理不清了,不过二哥,咱们还是把手头吴秀才的券子分一分吧?否则官府盘问起来,您也说不清,是不是?”

    绣缨一听又要分票子,立马阻拦:“阿郎使不得!分券只怕又给他占了便宜!”

    王洵乐眯眼笑得和善又狡黠:“怎么会,陈二哥可是宽厚之人!”

    她拿过绣缨手中的两张票子,手指一捻,心中有数。

    “二哥,我这儿也不多,咱们重新分一分,和气生财,你也好应了官府盘问!”

    王洵乐说着,往石桌上放了一张。

    那陈小二狐疑了片刻,但她虽貌黑颜丑,然而笑眯眯的一口白牙,倒是挺人畜无害。

    而且哪次分票不是他占了便宜?便也放了一张。

    王洵乐与他再分了两张,把石桌上的四张票子合起来递给小二,让他把手中的三张给她。

    “瞧着,这不就分好了么?我三张,二哥四张,二哥还多了一张哩!”王洵乐笑眯眯。

    小二数了数手头的票子,哼一声,趾高气昂地走了。

    王洵乐把票子转给绣缨,绣缨捻了捻数目,气顿消了,以至于忍俊不禁。

    哼,真出了一口恶气!

    这陈小二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平日给东家做工,还要拿着算筹统计,阿郎明着坑他,他也数不清!

    叫他喜欢贪便宜!

    廊门外的黑衣守卫低低感慨:“书生熟读圣贤书,还能……这么诓人的么?”

    他们来了许久了。

    刚进门的时候,他想问路,被公子折扇拦下。

    年轻守卫孟昭回头看着自家公子,却见公子眯眼盯着前方的书生,眼波微凝,若有所思。

    他不由得打量前方的书生几眼,只见其面色极黑。

    若不是灯光打着,几乎隐到夜色里,嘴角和鼻翼两颗大痣,实在……有碍观瞻!

    孟昭不由得低头,只听凭他们争吵。

    如今,等他们吵完了,锦衣公子收起折扇,孟昭得令,便走上前,目光尽量避开他那两颗大痣,拱手行礼:

    “小秀才,打扰了,请问玄字号房怎么走?”

    王洵乐抬头,撞见了方才在百听楼门口见到的锦衣公子。

新书推荐: 穿越后成了全家的顶梁柱 墙洞里的欲望 她不是伪人 咬月 成为修仙文男二的剑灵 我想和你好好的 我和白月光联手搞事业 略施小计,日挣十亿 瘾诱法则 相亲对象是我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