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龙附凤

    时值二月末,院中,春在枝头,桃花已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其叶蓁蓁。

    满树繁花似锦,花瓣若粉霞轻盈飘逸,微风拂过,花瓣摇曳,经受不住的随风飘落,枝叶下粉蝶起舞。

    岑沭四人正因高大人和高夫人有要事商议,退于院中。岑沭见院中桃花繁盛,念及近来习得的插花技术,准备剪上几枝桃花练习一番。

    插花艺术一如传统山水画,有远景有近景也有留白,在高低错落的层次中,展现东方禅意之美。

    隋朝时期的插花技术已相当成熟,甚至发展成了一门专学,除了寺庙的祭祀供花外,插花艺术也不仅仅只局限于宫廷,而是广泛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并且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插画类型,有在插花中添一汪水池,造一方小景;有于轩窗掩映着花束,亦虚亦实间,相映成景;有于送人之礼中插花,疏密有致,留白巧妙。

    除此,还有瓶花、缸花、竹筒花、盆花等,不一而足。

    插花材料也十分丰富,不仅有各种花卉,还包括了果实、枝叶等多种元素,使得插花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同院中负责侍弄花草的花妈妈找来专门修剪花枝的剪刀,岑沭轻盈行于桃树下,每一根桃枝都散发着淡淡的香气,构思着自己想要的插花形态,细细剪下数枝桃花,或花团锦簇,或稀疏留白,或造型独特。

    岑沭先尝试的是最简单的瓶花插花。

    相比于梅花枝条曲折,桃花插花要更凸显花色艳丽,更贴近人间烟火气。

    取枝条分叉多的桃花,作为主枝,直立地插在瓶子一侧,微微向前倾斜,再于主枝侧前方补充一短于主枝的侧花,在另一侧插一侧枝,侧枝长度高于侧前方的花枝,又低于主枝,再在主、副枝之间再添些小枝。

    由桃花组成的瓶花直立主干便完成了。

    岑沭看后仍觉差些韵味,环顾院落四周,又剪三支鹅黄色水仙做其客枝,使其在视觉上主次分明,又错落有致。

    岑沭正想着进一步修剪,余三人也于一旁观之欣赏,欲提出些想法。

    忽闻家主怒喝,皆为一颤,岑沭即停下修剪,将花置于院中石桌上,与其他三人一同规矩地立于房门外。

    复而又闻高夫人亦怒而回道

    “事已至此,早迎妹来,我家自能养,何必受彼闲气!”

    “夫人言是也,即遣人迎之。”

    言罢高大人推门而出,岑沭等人俯首垂眸,等高大人走后进屋拾掇碎落一地的茶盏。

    “让其他丫鬟们收拾,你们先过来,有事同你们说。”

    高夫人对岑沭四人说道,待其他丫鬟收拾妥当,屏退余人后缓缓开口。

    “明日不须复值,去收拾锦绣华章苑,表小姐十日当归常住,汝等亦当为亲婢,表小姐应须嫁,亦应为之嫁,若有异,今日容禀。”

    应是心中怒气未平,高夫人出言较之往常强势,岑沭四人亦不敢多言,均俯首应道

    “奴婢领命,无异议。”

    想来他们四人是专为表小姐培养的贴身丫鬟,之后自是要跟着表小姐出嫁当陪嫁丫鬟的,岑妈妈当是知道的,高夫人在要岑沭来前应同她说过。只事情未定不可大肆宣扬,否则来求高夫人的府中下人恐从夫人院子到高府门口的距离都不足排。

    其他几家自然也是消息灵通的,想来岑沭等夫人接见王管事那日,多半便为此事。

    岑沭最初还纳闷,为何一开始前来夫人院子中当值十人皆是“熟人”,是府中背景、样貌、擅长皆具的,想来都是于府中有些门路,苦心谋划得来的消息,只最后还是筛掉如此之多,余岑沭四人而已。

    高夫人抿了口茶,怒火渐消,复而平静地继续说道

    “你们四人皆为一等丫鬟,明日领了新衣再去锦绣华章苑当值吧。院中已有四名粗使丫鬟,我已在其他院中选了四名三等丫鬟过去,此八人皆听从你等调派,而你等四人中需以岑沭为首,听从岑沭安排,凡事多思多商议再行举措。”

    “好了,其他人先退下吧,岑沭留下。”

    等其他人都退下,高夫人拉着岑沭的手道

    “是日我遇难产,汝母有大功,问其所以赏赐,但求于汝善处,与汝母主仆累年,自知其意,我素无女,亦无付承,今乃有一佳会。夫妹将携儿女归,我侄女聪慧仁善,佳主也,命汝为之媵,亦成汝母之愿。”

    “我听汝母道汝颇善医药之道,之后我会告知我侄,让其对汝于此道多加培养,汝亦要于汝母学习接生一道,助之我侄啊。”

    “谢夫人,奴婢识之,定会好生习得医药、接生一道,不辜负您之望。但还有一事,不知小主子何好忌讳,便迎合回避一二。”

    岑沭恭恭敬敬地对高夫人行了大礼后轻声问道。

    “我侄女亦苦命,其母,即家主之亲妹,是其填房。她父去岁以疾卒,始遇父丧,原配之子恐其与兄争财,谋逐之。”

    “丧良哉! 我与家主亦恐其孤儿寡母于外备受欺凌,谋将迎以归,反正家中自有居处!”

    夫人盖极气,或真以岑沭为自己人,亦不避,直言于岑沭。

    “我与我那侄女所接触也甚少,但知其性极佳,又复美好,皆呼为观音婢。”

    观音婢——

    岑沭脑海中一时电闪雷鸣,隋朝末年,高府,观音婢,丧父归舅家,这些都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的生平联系了起来。

    岑沭克制住内心的汹涌,尽力保持平静的语气复问: “小主子家姓何?总不好不知主子其姓。”

    “长孙氏,父晟。”夫人随口而还。

    这下子岑沭的脑子里终是雷电大作。

    将来的主子竟是自己前世便“情有独钟”的长孙皇后,其生平,岑沭如数家珍。

    大隋仁寿元年的早春,也是这样一个繁花满枝的明媚时节,长孙氏与妻子高氏的小女儿出生了。

    她就是文德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父晟为右骁卫将军,“一箭双雕”的成语便是出自赞美长孙晟的。他长期处理隋朝与突厥的关系,连突厥内部都十分敬畏他,听闻其弓声,认之为霹雳,见其骑马,认之为闪电。

    其母高氏,更贵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名士高士廉之妹。

    长孙一族因是北魏宗室之长,在孝文帝改革时,赐姓长孙。长孙家族作为皇族宗室,从北魏至隋以来能人辈出,可谓“门传钟鼎,家世山河”。

    隋唐之交,佛法盛传,宗室贵族多沐浴佛光,流行着依佛经取名的风俗,笃行佛法的长孙晟夫妇望之最爱的小女儿,也为其取了一个来自佛国的小字——观音婢,愿其仁厚懂礼,一心向善,不负神灵恩泽。

    而长孙皇后的婚事更是有名。

    作为长孙晟最小的女儿,长孙家族对其婚事也非常上心。

    伯父长孙炽很欣赏唐国公李渊之妻窦氏的聪明大义,窦幼时便能劝其舅周武帝以大体待突厥。长孙炽认为窦氏这样优秀的女子必然会教出出色的子女,因此劝长孙晟为年幼的观音婢与唐国公家结下姻亲。

    长孙皇后父亲去世后,即使被同父异母之兄斥还舅家,唐国公府也没有悔婚,反而是早早地在长孙氏十三岁那年便上门提亲。

    其夫君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

    而长孙氏更是被誉为贞观之治的幕后功臣,千古第一贤后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是唐朝第一个在位的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心中的白月光,更是其一生的挚爱,生前享李世民盛宠二十三载,死后让李世民再无立后之意,就连武则天也无法撼动她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他们共历年幼时的真情,又共同熬过夺嫡称帝前那些至暗时刻,更在玄武门之变时成为互相最坚实的依靠。他们不仅仅是在风雨飘零时相互扶持的夫妻,更是能在生死存亡之际交付后背的盟友,并肩君临天下。

    想当初刚知道他们的故事后,岑沭这种CP脑立即就被他们的感情击中,就连他们的著作都十分绝配。长孙皇后作有《女则》,唐太宗李世民著有《帝范》,这是妥妥的夫妻篇啊!

    不管是在正史还是野史的记载中,长孙皇后和李世民俱恩爱非常,是真正的青梅竹马、少年夫妻、伉俪情深、明君贤后。

    但岑沭翻阅众多史料,其中对他们夫妻二人之深情虽有记载但也只有零星数句。

    就连影视方面也因他们夫妻二人过于般配恩爱,没有波折,不符合电视剧狗血反转、夺人眼球、吸引流量的要求,而少有相关影视作品。

    现存的影视作品中更是多存在魔改。

    为了增加戏剧冲突,在剧中将长孙皇后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形象一贬再贬,或是将其直接写为反派人物,或是虚构不存在的宠妃突出影视形象中皇后不受宠的大众刻板印象。

    此间种种让岑沭一直深感愤怒、遗憾却无能为力。

    没想到她一朝穿越,卧薪尝胆数年,竟能一举成为长孙皇后的贴身丫鬟,还是能陪嫁的那种。不仅能一睹长孙皇后这一千古贤后的风采,还能一观这千古帝后的爱情。这是真“攀龙附凤”了,想来她升官发财娶仙男的理想也大有希望。

    高夫人继续说道: “欲以家主之妹未出阁时的院子,拾出与之。其兄自然与前院诸公子同居,至是观音婢,将以幽景秀丽的锦绣华章苑置之,此我府中第一个闺女,宜娇养。”

    “委卿重任,为四人之首,宜得与其他三人提前熟悉院内事务、人手,家主已遣人往迎,至多十日必还,在此前,卿等务必将所需之物皆备以周全。”

    “是夫人,奴婢领命。”

    岑沭勉强保持镇定,行礼后退下了。

新书推荐: 欢迎您,修正者 怎样在规则怪谈的世界里当NPC 被全部大佬们听到心声后越摆烂越幸运 送春风 洛川赋 喜神非神 今天也不进宫 两相亏欠 我靠翻译系统逆袭命官 方蘅自有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