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

    自从祭拜结束之后,燕筠青就感觉这位皇长孙一直有些蔫蔫的。

    她设身处地地设想了一下,如果是她,要看着祖母和外婆家的大表哥厮杀得死去活来,她只怕都没那个勇气去面对,只想一睡不起,这种烂摊子谁爱处理谁处理吧。

    所以她就趁着给他换药的时候,假装漫不经心地说:“其实很多时候,宗族血缘,都没有那么重要。你看我,父母离开之后,想把我赶出去出家好霸占我的家产那些人,不也是跟我最亲最近的宗族吗?”

    迟疑片刻,燕筠青又说:“你得先把自己保护好。”

    祾歌愣了愣,勉强咧开嘴,道了句谢。

    燕筠青对他行礼,抱着想往他怀里钻的大白猫离开房间。

    燕筠青离开后,祾歌一直睡不着。他辗转反侧,最后决定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现在的局面。

    他是什么人?

    他是李唐和武周两代皇帝的嫡长孙。

    其实嫡庶对于男子,要比对女子重要的多,尤其是簪缨大族,因为这涉及爵位和家产的分别。对于女儿,嫡庶根本不重要——因为女儿家在本朝很一致,一致地不重要。

    有唐一代嫡庶计算很与众不同,简单来说,就是正妻长子为嫡,其余诸子为别子。落到先帝身上,就是身为李唐皇后长子、他的父亲李弘为嫡出,李弘的同母弟弟,如李贤、李显、李旦,在李弘活着的时候都是庶子。李弘死后,嫡子的身份自动落在李弘最年长的弟弟,也就是李贤身上。

    这是他没有出生时候的情况。

    他作为李弘正妻的次子出生后,本身也是庶子,可是他的双生兄长连洗三都没熬过去,也就不计入齿序。因此,李弘嫡长子的身份自动落在他身上,李治一系,嫡出的身份没有发生偏移。

    也就是说,只要他活着一天,他就是李唐、武周两朝唯一的嫡出皇家子弟,他的叔父们,无论是废太子李贤、还是后面两任皇帝李显李旦,都在身份上是庶出。

    但是,他是嫡出不意味着他是大宗。

    从李贤被立为太子,他就从大宗转为了小宗,作为小宗子弟,仍然要以大宗为尊。

    可是,如今女皇登基了,并且废黜太子,他和叔父的身份又重新回到了以他为嫡的时代。

    作为嫡长子生父早亡的嫡长孙,他在礼法上的身份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做承重孙。承重孙在礼法上位同幼子。在祖父母亡故后,他作为承重孙,在服丧时要和叔父们一同着斩缞重孝,守足三年才行。

    所以在李弘、李贤已逝,李显被废的前提下,所有人都是将他和李旦并列,就连燕筠青都习惯称他和李旦为殿下和小殿下。

    盘算了他的身份,他又开始思考皇位的问题。

    按照法律规定,有唐一代的继承位次是这样的。皇帝李治死后,由嫡长子李弘继位,嫡长子李弘若早亡,由他这个嫡长孙继位。他若意外亡故,由嫡长子李弘同母弟按顺序继承,也就是李贤、李显、李旦的顺序。若以上五人都意外身亡,由嫡长孙过继过来的同母弟李隆基继承。

    也就是说,现在没有确立太子之前,从礼法上来讲,他是武周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但也仅仅是从礼法上来讲了。

    他的两个叔父、两个表舅,哪个势力都比他大,不管他们谁登基,为了名正言顺,他不能肯定自己能不能继续存活。

    虽然现在看起来李旦性情温和,可是先帝李治,在做太子的时候不也是号称谦恭温和吗?他不还是一登基,就授意长孙无忌杀了庶长兄李恪,事成之后逼死了会威胁到他皇位的舅舅长孙无忌吗?

    他们家从骨血里就流着凶残,若是真信了兄友弟恭父慈子孝的鬼话,那被杀也活该。

    李唐正统目前是他的叔父,可是他帮李唐正统,却很有可能让自己不得好死。武周女皇是乱臣贼子,可是他帮乱臣贼子,他能暂时活得很安全,至少不用担心为了震慑宗室,无缘无故被杀。

    但他不能……他应该忠君,他必须忠于皇帝,忠于……那些会杀了他的皇帝——他的叔父,他的堂弟,他的堂侄……

    他痛苦地蜷缩起来,想抓一抓头发,都因为重伤没法抬手。

    这一刻,他忽然无比怨恨李弘。

    李治爱极了李弘,也一直在防备武皇后。

    武曌一点都不笨,祾歌还记得年幼的时候,她和李治一起商议对付朝臣那些招数。那时候大多数时间都是武曌出谋划策,李治多少点播一下。

    他们商议并不避开他,或许是因为他年纪太小,睁着眼睛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又或许是他那时还不会说话,听了也传不出去。他记得武曌一向唯李治马首是瞻,就连现在颁布的这些圣旨,都是在延续李治的态度。

    李治想要打压门阀,以才取士,女皇这些年就一直在不停地削弱士族,他去年在申州城借机打击王家,就是顺了二圣的这种心思。此外,女皇还在商议,除了文举以外,再开设武举科目,为国家选拔将才,但是这件事一直议论纷纷,到现在政事堂也没下个定论。

    李治自登基以来,一直在削弱宗室势力并收拢权力,如诬陷他的庶出长兄李恪谋反,几桩谋反案将当年拥有兵权的李道宗、执矢思力、薛万彻和柴家直接或杀或流放。武后上台之后,一直在清洗宗室,甚至逼得李贞等人尽数谋反,却仍然无人敢跟随。

    同时,李治也并不是没有防着她。武后以“二圣”身份烜赫一时,但是朝堂上充斥着反武势力,例如裴行俭。这些人虽然不支持武后,但是却支持他的先父李弘。祾歌还清楚地记得,有次李治见过裴行俭之后,抱着他叹气了很久,告诉他,如果他的父亲李弘还活着,现在李治自己就该退位让贤,让李弘坐在皇位上,慢慢学着收服这柄李治留给爱子的尖刀了。除此之外,李治身边还有一员爱将,是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按理说武后应该极其憎恨王家人,可是在李治还活着的时候,她就是一点也动不了王方翼。

    真正的权后实际上可以看长孙皇后。虽然在史书上,长孙皇后看起来柔柔弱弱的,但是她只要反对的事情,李世民一件都办不成。可是到了李治和武曌这里,只要李治觉得不行的事情,武曌就一件也办不成。

    他慢慢想着,好像察觉出了一些端倪。

    女皇在军事上的能力,似乎有些太差了。她不仅没能力调遣大将,甚至连怎么判断该不该用兵,似乎都不是很擅长。但是李治在位时期,战事频仍,只要李治愿意教,她怎么可能一点都不会呢?

    和武曌恰好相反,他自己也好,他的父亲李弘也好,似乎都对太宗、对平阳公主这些能领兵的宗室心生好感。但是武曌是极其厌恶这些人的,他既被武曌养大,就不可能不受武曌影响。

    祾歌躺在榻上仔细回想,忽然发现,他对这些人的好感,都是李治抱着他,一遍又一遍讲故事得来的。

    换句话说,在李治的构想中,如果李弘没有早逝,李治一旦禅位给李弘,那么强势的武后就会被李治自己压制住,李弘在他的保驾护航之下,顺利接过所有的反武势力,等到过去三五年,李弘自己的势力成了气候,他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摆脱武后的影响?

    这样想来,李弘并不如传闻中那么柔弱。至少李治对他有能压制朝堂所有大将的期许。但他也可能并不足够强硬,或许是因为太过体弱,让李治担心一旦他殡天,有孝道的帽子压着,李弘可能斗不过武后或者没法顺利接管朝堂。

    也对,一个极度柔弱的人,怎么敢面对母亲的盛怒,去给母亲政敌生下的姐姐求情,好让她们发嫁呢?

    毕竟那是萧淑妃所出的公主,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可是很深重的。

    可这样也有些事情说不通。

    他接触过女皇的母亲杨太夫人。杨太夫人提到过,女皇的父亲是个谨慎思危的性子,而她自己,根据祾歌的接触,是个随性顺从一心吃斋礼佛的人,她们母女但凡有些狠辣手段和杀伐心性,都不至于被赶出家门寄居破庙。可是祾歌认识的女皇是个行事缜密、心狠手辣的人,那么,这就有且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先帝李治自己教出来的性格。

    既然如此,他们商议政事从不避开他,或许也就值得说道了。祾歌自己就是个谋定而后动,又绝对心狠手辣的人,女皇处理政务,他就站在女皇右前方,从不避开他。当年先帝还在时,他会被抱到一旁的暖阁玩耍,那里也是听得见他们说什么的。

    可是既然对他一个孙辈都如此上心,言传身教,为什么先帝和女皇的几个幼子,都没有学到他们的心性和手段?

    难道是……

    或许当年,李治从未考虑过几个年幼一点的儿子,他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教养李弘身上,这才导致了比起李弘,他俩剩下的几个孩子能力都差一截。

    李贤甚至城府都不够深沉,不知道在父母盛怒的时候,他不应该养男宠,以至于落下把柄。

    他愣了很久,这才不得不承认,李治是真的深爱李弘,李弘的未来,他都全部计划好了。

    可惜……

    如果他和李弘受到的是同样的教育,那么就算太子之位给了后面几个叔父,他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是不是也可以……

    如果叔父不能胜任,他能不能像太宗皇帝一样,能者居之?

新书推荐: 拯救人类从建养殖场开始 忘忧客栈 慕舒 一不小心和竹马恋爱了 烈焰灼糖 神笔幼崽画的东西都成真了 今天也在碰瓷名士 穿书惨死的我顿悟了 和幸村的恋爱 推文[韩娱]小甜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