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章

    郭春雅的日子过得还真不错。

    自个在厂食堂工作,这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好工作,参加工作的时间早,有工资之外的附加工资,手里有钱家里就有权。纵然是二婚,各自前头有一个女儿,但是也跟丈夫生下了儿子。

    去年评级的时候,杨大勇工资升了两级。

    多了一个孩子对他们的日子没有造成太大的压力,这日子自然是和和美美。

    “就没有比你更会过日子的。”邻居笑眯眯地说,“回来这么多天,都没听见你们家有什么争吵,我家那孩子是一回来就跟我吵。”

    “我们当大人的跟他们计较什么。”哪里是没有争吵,明明都被气得说不出话来了,闺女一回来就给她找了不痛快。

    邻居摇了摇头:“不说这个,你家里新年衣服置办了没?你闺女廿号回来,这两天都打扫卫生,没时间给自己弄一套新衣服。没记错的话,她是去赣省插队,难得回来一次,不得整一套新年衣服?”

    郭春雅笑着应话:“明天全家一块出门,她回来一趟倒是让我能过一个礼拜天。”

    要不是陈柚帮忙打扫了卫生,年前这个礼拜天,郭春雅得忙到脚不着地。这年头春节不放假,打扫卫生的活只能是平时见缝插针,临近春节,厂里的活动比平时要多,各种学习、开会,到时候还有晚会。

    厂里的那些春节布置也是厂里员工的志愿活动,厂里要喜气洋洋,工人要精神满满搞建设。从七年前开始,工厂的春节都是不放假的。

    郭春雅说出来的话,让人感慨羡慕了一会儿。

    李丽芳过来约陈柚逛街,这两天她出门,在饭店里遇见热热闹闹的都是老三届。李丽芳可羡慕他们的成群结队,真是有伴,真的有力量。在乡下的时候李丽芳就羡慕他们,回到城里这种羡慕也没有被稀释。

    不过她也不是没有伙伴的,陈柚就跟她住得很近,下乡也在一个地方。过两天就要过年,礼拜天出门的人是不会少的,李丽芳也想去凑那个热闹,她跟门口的郭春雅打了招呼。

    门内陈柚在打毛线,她面前是一张画报。

    “你怎么回来还这样勤快。”

    李丽芳虽然也顺带打扫了一下家里的卫生,但她依然不是主力,

    “这个好看诶!你手真巧!”

    瞧着陈柚打毛衣,李丽芳一下子都忘记自己过来是做什么的。

    陈柚手里的动作停下来,将毛线搁在一侧:“约我出门逛街的?”

    李丽芳点头,话里还有委屈:“别人都有伴的。”

    这事陈柚得给郭春雅说一声,第二天是礼拜天,郭春雅杨大勇都有假期,家里的年货还没备齐,陈柚不晓得郭春雅是不是需要她。郭春雅还在跟邻居说话,听见陈柚的话,很快就应了下来,说她们要去就去。

    郭春雅跟邻居说,年轻人更有伴,陪年轻人可比陪她这妇女好多了。

    这之前郭春雅其实也没想着一定要陈柚上街,在“爸爸妈妈”的声音中,陈柚的“杨叔”会惹来旁人的眼光。过去的时候郭春雅不是没有过这样的纠结,不过都没有多大的底气,毕竟她得顺继女的心。

    现在却不是要顺继女的心,而是亲生女儿不顺她的心。

    陈柚不改称呼这件事还是在郭春雅心中落了不舒服,这事她人前还不好表现出自己的不满来。别人真问起来,心里就是有意见,郭春雅也得表现出无所谓来。

    改口的事,顺其自然的,哪有这样多的麻烦,改一个称呼又少不掉一块肉。

    改称呼,不仅没有坏处,反而都是好处。

    能让这个家更和谐,能让小石头在更幸福的家庭里成长,也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你好我好的事情,偏偏陈柚不做。

    说来说去,还是陈柚不懂事。

    没有假期的春节,简单过,许多的习俗在城里都免掉。别的事郭春雅没说,只说让陈柚拿一副对联回家。而今虽不放鞭炮、不祭祀,但春节的对联还是要贴的。

    红色依然是年味。

    工厂里甚至挂上红色的彩带,插上柏树枝。

    次日出门前,郭春雅又让陈柚换一副主席像。

    院里恰好有人在学习雷锋,免费给同志们写对联。拿着买来的红纸,陈柚排在队伍里,等学习雷锋的同志写对联。排队的多是熟人,互相说着话,比去买猪肉的时候还要热闹。

    几个人凑到一起就都是话,笑声也感染着旁人,每个人脸上都喜气洋洋的。

    陈柚跟李丽芳也说着话,排队的有些眼熟的玩伴,这个春节回乡探亲的人还不少,有回得早的也有回得晚的。陈柚李丽芳属于回来早的那一批,最热闹的是一个人在说自己乡下的经历,活脱相声演员。

    说话的人个子不高,声音不低。

    钱爱国插队沪郊,比起跨省、跨区的知青,他算是近的。在沪郊当知青,钱爱国平时不大累。别说比起北边的平原就是比起南边,沪郊的人均土地真是少,人多地少,插队的知青过去对当地人来说,那就是抢饭碗的。钱爱国在的那个生产队队长就跟他说了,让他少做事,队里的工分没那么多……

    钱爱国在生产队里要做的事情少,但是生产队里的事却不少。

    平时也不管这些知青上工不上工,临近春节,生产队里那是天天要上工,上工的哨子除夕都不停。钱爱国差点被队长留在生产队里过革命春节,劳动最光荣么。

    钱爱国说起这事,生动形象,旁的人都被他逗笑了。

    乡下的生活被他说出几分趣味来,虽是在说抱怨,却句句别人的“体贴”。

    去乡下插队,就算是在一个省一个市,只要不是在一个公社,那都是“异地”。

    许多人回城探亲才晓得,有的老乡就在隔壁公社插队,步行能到的地方,两人却没见过面。堵塞的信息,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知晓李丽芳跟陈柚是一个公社的,又瞧见两个人关系好,别的知青就说她们运气好。李丽芳也不解释两个人不是在住一块的,她现在的角色就是被羡慕的角色,跟那些被她羡慕的老三届一样。

    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她以为,人还是知足常乐。

    跨省知青的自留地把城郊知青羡慕坏了,城郊人多地少,他们知青是没有自留地的。在他们看来有自留地的知青,青菜可以自给自足。

    沪郊知青说出口的羡慕的话,没有多少人当真。有自留地又不是地里自己冒出蔬菜瓜果,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没有付出的辛苦与汗水,田地里不会自己冒出粮食。

    跟跨省知青比起来,在沪城城郊插队的知青,过着神仙日子。离家没有那样远,说话的区别没有那样大,不会听别人说话像听鸟语,完全听不懂。春节的探亲,也不是沪郊知青一年唯一的回家,在平日里他们也有回家的机会。家里头条件不错的,人在城郊的知青,日子过得还真是不错,甚至觉得在乡下只是更闲了些。

    沪郊知青在乡下,也不是完全不干活,只是赚着更少工分的他们做的活不是很多,在身体上没有跨省知青那样劳累。沪城是一座大城市,人口众多,青年学生也多,沪郊容不下这样多的沪市学生,所以就算是知道下乡到沪郊是最好的选择,也不是谁也能够留在沪郊的。

    “草原兵团的农闲是真的农闲,天寒地冻的,你姐怎么不回?”

    南边的乡下,除夕也要吹哨子。而零下的草原兵团,冬天不用上工,那鬼天气许多兵团战士会选择在冬季回家。除下乡的前两年不被允许探亲,之后的冬季是有谈亲假的。

    杨可琳冬天待在草原兵团,应当是没有什么事情做的:“沪城的冬天,难道比北方还要难熬?”

    不然杨可琳怎么会不回来。

    “可能是觉得车票太贵,所以才没有回来的,陈柚,我记得可琳比你早两年下乡,没错吧?”

    张依依跟杨可琳是同学,两人一块长大,算是朋友。

    只有陈柚回来,而杨可琳不回来,郭春雅也不怕落了人口舌。亲生女儿回来有车费,丈夫的女儿回来就没有车费了?张依依默认陈柚回来的钱,是家中寄过去的。

    在生产队一年的收入,能养活自己,她信。

    但还要剩下来回的车票钱,她不信。

    话说出口,张依依等着有人将信息挑明,可其他人的反应并没有令她如意。至于陈柚更是平静,似乎听不懂她的言下之意,还懵懂点头,承认杨可琳比她更早下乡。

    “姐姐比我大两岁。”

    陈柚是这样说的,又说道:“说早两年下乡也没错,其实不到两年。”

    杨可琳为什么不回来?

    她怎么会知道。

    她给杨可琳写过信,却没得到过回信,对这一点陈柚想得很开——

    两人本就没有亲密到需要隔开家庭再联系的程度。

    杨可琳虽然没有给过陈柚回信,但是在给父母寄的信中表示过对陈柚的不满。这是陈柚从母亲口中知道的,郭春雅说陈柚不会维护姐妹感情。

    从一开始杨可琳就不待见陈柚。

    于她而言,陈柚是家庭的外来者。

    后妈若是没有自己的孩子,杨可琳对后妈的接受程度会高一些。年少的杨可琳,最直接的担心,不是别的女人占据了母亲的位置,儿童简单的思维逻辑是担心有另外一个小孩分享自己的资源、抢占自己的地位。

    杨可琳对陈柚的敌意,最初就存在。

    这种敌意,跟陈柚的性格无关,是陈柚的身份带来的。

    陈柚给年少的杨可琳带去了危机感。

    张依依又问:“从草原兵团回沪要多少钱?肯定比从赣省回来更费钱吧!”

    陈柚眨了眨眼:“探亲路费由兵团报销的,留在兵团也许是被别的事耽搁掉。”

    话题一下子转到路费这件事上。

    张依依一时没有找到新的话题。

    几年不见,陈柚的变化真是不小,能够一下子为自己找回场子。

    在她的印象中,陈柚没有多大的用处。曾经的陈柚,在张依依眼中是无能的。

    杨可琳现在是兵团战士,每个月领着工资,纵然在祖国的边疆,那也是跟解放军一样光荣的。

    说起杨可琳,张依依与有荣焉,她跟杨可琳还保持着联系,虽然并不频繁,但是这样遥远的距离,她们依然牵挂着彼此。

    陈柚哪里看不出来,张依依是针对自己。

    看,继姐的态度转变是多么突然。

    过去跟继姐关系不错的朋友,在几年后还不忘针对她。

    突然的转变,周围人的态度都还没发生变化。

    看着眼前的张依依,陈柚生起了一些探究的心,当年继姐说的那些话到底是为了什么。一些不太寻常的、不太唯物的想法出现在她的脑海里,乡下跳大神的描述在她心里环绕。

    这样的想法只是瞬间的,陈柚对与杨可琳有关的一切不是那样感兴趣。

    当陌路人就好,她并不欠杨可琳什么。

    在陈柚这里,没有什么“恶人做了一次好事,就成了菩萨”的事。

    很多时候,她是不计较,不是没脑子。

    李丽芳也看出来了杨可琳对陈柚的不待见,买完主席像,李丽芳心里头更确信杨家的关系没有院里传得那样和谐。就连杨可琳的朋友都对陈柚不待见了,更别提当事人的态度。杨可琳恐怕是对陈柚很不好的,这话李丽芳憋在心里,打算回家问问自己的大哥,而不是在陈柚面前问出来。

    在乡下交流的时候,陈柚没有说过杨可琳什么坏话。

    就连当初林芬对杨可琳表示佩服、羡慕的时候,陈柚也没有什么异样,没有去破坏他人眼中杨可琳的形象。

    所以,问陈柚,是听不到什么话的。

    -

    张依依去邮局送了封信,给远在草原兵团的杨可琳。

    将陈柚给她落面子的事情,说给杨可琳。

    实际上在知道陈柚回来的当天,张依依就写信给杨可琳。

    在这件事情上,她有天生的正义感。杨叔再娶这件事做得很不道德,可琳的生母走了两月,杨叔就讨了新老婆回家,这速度让作为听众的张依依都感到寒心。

    嫁给死了老婆没两月男人的郭春雅,不会是什么简单角色的。

    张依依站好了立场,对死了老公改嫁的郭春雅没有什么同情,对死了亲爹的陈柚也没有。她们两个是杨可琳家庭里的寄居者,自己的朋友只能通过虚张声势来对抗这对母女俩。杨大勇再娶的速度太快,张依依还听过风言风语——

    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搞上的。

    不过现在没有人再说这种话,杨大勇郭春雅两个人的面子做得足。

    两个人的相识是通过介绍人,一步一步都是被人见证的。

    给出来的理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彼此的孩子。

    大人总有很多光鲜亮丽的遮掩,她越长大越明白这一点。

    纵然别的人不再说这样的话,但是曾有人怀疑过杨大勇郭春雅的关系,空穴来风肯定是有原因的。

    从前好友对郭春雅还是挺亲近的。

    瞧见好友对后妈的亲近,张依依还是会跟可琳说郭春雅的坏话,提醒对方别被郭春雅给骗了。

    怎么会爱别人的女儿,胜过自己的女儿?

    事出反常必有异。

    她提醒杨可琳要留心。

    她的担心,在几年前应验。

    一接触实际的利益,郭春雅还是会偏向亲生女儿,而不是丈夫亡妻的女儿。

    郭春雅令张依依感受到恐惧。

    一个人的装模作样可以触及到细节,且细水长流。

    身边出现一个“卧薪尝胆”的人,还真是令人汗毛耸立。

    在二选一的时候,好友成了家中的牺牲品,成了那个下乡的人。

    年少的他们或许真是一腔热血,但是在那一年作为长辈不是对之前上山下乡的事,完全没有听闻。郭春雅曾经是乡下人,她难道不知道乡下人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十几岁的学生对自己下乡后要经历的,是不清楚的。

    他人口中说的苦,哪里比得过热血、理想。

    张依依不相信郭春雅如果真心劝说、引导,好友会是主动下乡的那一个。过去的事情都不用去计较,光光是在家里只有两个女儿的时候,好友选择了下乡,就能够看出来郭春雅的内心还是偏向亲生女儿的。

    那一年,好友去了偏远的兵团,开垦边荒,日子艰苦。

    而郭春雅的亲生女儿,本来是能够留在城里的。

    好在苍天有眼,陈柚也下乡去受苦了,而不是留在城里。

    张依依知道自己好友的性子,幼年丧母的杨可琳,虽然一直以来心里挺苦的,但是在物质上的生活是好的,她没有吃过身体上的苦。这样的好友,怎么可能主动下乡去,肯定是迫不得已。

    赶鸭子上架罢了。

    他们在那个年纪,是会被一些热血冲晕头脑。在张依依看来,她的好友没有知道下乡的真实辛劳后,还愿意下乡的勇气。人的理想不一定是要戍边才能够实现,参与工业现代化建设也是实现崇高理想的道路。

    眼下,陈柚跟郭春雅是团聚了,而杨可琳还在祖国的边疆呢。

    那样的遥远而孤单。

    杨可琳下乡,拥有好名声的又不只是杨可琳一个。

    是整个杨家都有了好的名声。

    说起这件事,陈柚跟她的母亲一样,是一个隐忍的人。

    就像她的亲生母亲郭春雅多年隐藏着自己的私心,到了外人都认为郭春雅对杨可琳好过亲母的地步。连看郭春雅不顺眼,对她一直有偏见的张依依,也不能在日常中挑出郭春雅的大错来。

    直到……直到好友下乡。

    留在城中,和下乡去,是两种全然不同的人生。

    确实杨可琳现在的日子比起其他知青算是不错,但那是她自己的选择,行差踏错她的日子就不是现在这样的。好在下乡是杨可琳自己选的,地点也是她自己选择的,而不是等到了不得不下乡的时候。

    儿子出生后,郭春雅都舍得让亲生女儿下乡了,可见就算好友留在城中,也会成为下乡的那个人。郭春雅既然让亲生女儿下乡,那肯定是他们家没有将孩子留在城中的本事,不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份城里的工作。

    “可琳碰见这样的后妈,真是可怜。”张依依吐槽,“现在的陈柚跟以前都不一样,有郭春雅的补贴,陈柚在乡下的日子一点不难过吧。你瞧见的,她的个子比我高,人抽条……”

    张依依没说的是,陈柚还长开了。

    “不会吧……”郭春雅以前对继女要比亲生女儿好,杨可琳的衣服是他们家属院里同龄姑娘里最多的,“以前郭姨对可琳多好,要是补贴陈柚,肯定也会补贴可琳的。你看她都比以前黑了,赣省又不是什么好地方,我听说他们一年都挣不到一百块钱。”

    她留在城里在灯泡厂工作,每个月的工资不算多高,但是一年下来的收入不是下乡能够比的。有知青转工人入厂的,说过在乡下的日子,就是入职第一年不到二十的月工资,也比乡下的日子好太多。

    沪郊知青还算好一些,厂里从沪郊转回来的那个知青,算是赶上好时候。这两年沪郊农民苦不堪言,对大批的知青很是不满意,而那个知青就是在不满指数增长前转工人入厂的。

    就是这样的知青,也因为在乡下待过两年而珍惜回城的日子。

    他说自己在乡下吃的苦算是少的。

    至于那个跨省回沪的知青,提起那段时间,都令人觉得备受折磨。哪怕对方口中说起来,还用了“光辉”“灿烂”这样的词,说是一种磨砺,说跟农民学了很多。但是当人问他愿不愿意回去的时候,那个跨省回沪的知青便沉默了,最后笑:“不回了,都过去了。”

    不回了。

    “一年挣不到一百块钱,日子能多好过。”这还是上工赚工分的情况,乡下的钱、粮都是从工分里扣的,“而且她还是跨省下乡,要是上工不积极表现,回城的机会就更少。”

    陈柚家里的条件确实不错,但是无论是杨大勇还是郭春雅都只是普通工人,他们的手伸不到乡下去,就算是想让陈柚回城,那还是得陈柚在乡下好好表现的。

    “水田里的蚂蟥就够人受的,你是没看到我们厂里的那人都得皮肤病了,回来三四年了都。”那腿上的皮肤,给人很大的冲击,“而且他说,跟他那样的不止一个。那些农民倒是没有,他们算是水土不服吧,反正我觉得陈柚在赣省好过不到哪里去。”

    “草原兵团的土地贫瘠,但是他们是机械化农田,当地人是放牧。”土地是贫瘠,粮食亩产不高,但是那些兵团战士也不是靠地理的产出吃饭,“他们跟我一样是发工资的。”

    张依依反驳:“这哪里是一样的,他们两个工资一百多,她吹一下枕边风,以可琳有工资为由,多补贴陈柚一些,陈柚在乡下就是不上工也能吃饱饭。你看陈柚身上的衣服就知道,以前可琳在家的时候,这母女两个太能装!还不是看一切都成了定局,才刚这样显摆!”

    “……”

    显摆什么。

    看出来朋友没有听懂,张依依点拨:“以前陈柚多能装啊,都穿可琳穿过的衣服,现在都不装了。”

    张依依继续说:“谁家不是姐姐的衣服传给妹妹的,到了他们家就是后妈对可琳好了。你说说是不是这种伪善的后妈最可怕,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咬你一口。当初谁知道可琳会下乡啊,一去就是那么远。要是后妈真的跟亲妈一样,你说可琳会下乡?”

    听了这话,朋友总算摇了摇头。

    “明明是她害得可琳去吃苦,可你听听大家是怎么说他们家的,说姐妹友爱、家庭合睦。”张依依打了个冷颤,“她阴着嘞,传出来是可琳自愿下乡投身建设的好名声,可真正得到好处的是谁啊?瞧见陈柚小人得志的模样我就觉得讨厌,跟她那个伪善的妈一样。”

    “是哦,传出这样的话,就算可琳不愿意,也不好反驳,这是给人扣了大帽子。”

    报了名,再改也来不及。

    说自愿主动报名下乡,完全可能是走投无路。

    在杨可琳下乡的两年后,报纸上有一篇社论,说到了一些知识青年心中。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于变相劳改”

    这些下乡的学生没有种地经验,没有强壮的体格,没有吃过农民的苦,甚至也没有文化。他们下乡既帮不到当地农民什么,还要分去社员们的粮食。

    知青青年下乡大部分进行体力劳动,接受再教育的方式,是超负荷的体力劳动。这篇社论中的“变相劳动”戳中了部分下乡知青的心。

    杨可琳下乡那年,还没有这样的声音。

    那年还是一边倒的赞美,敲锣打鼓佩戴红花欢送知识青年下乡,以主人翁意识,以高昂的理想情操,去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去跟农民打成一片,他们要让国际歌在巴黎唱响。

    所以在那时,杨可琳只能够接受“自愿下乡”的赞美,在后妈说她的懂事时,也不能够跳出来反驳。

    已经报了名的杨可琳,就算说出自己“不是自愿替妹下乡”,也不能改变自己下乡的现实。

    只能去下乡,只有去下乡。

    说出不利于后妈继妹的话,也会让杨可琳下乡的日子更苦一些。

    “可不是!我想帮朋友都没办法,我总不能去诋毁可琳的名声。”张依依叹气,“我就是气不过。可琳一个人在兵团里过春节,他们一家四口团聚。”

    “这事确实不厚道。”

    张依依说的话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毕竟杨家两个女儿里,最初下乡的那个人是杨可琳。

    虽说杨可琳得了好名声,但得到好名声的不止她一人。而且陈柚的下乡,稀释了杨可琳的好名声。

    陈柚的下乡让之前那些美言落了空——

    杨可琳下乡的那年陈柚的年纪尚小。对杨可琳的那些美言,属实经不起推敲。

    说杨可琳有做姐姐担当,说她特别善良勇敢的话自然少了。

    “不过郭姨不是太坏的人,这几年也是她在说可琳的好话。”

    郭春雅这几年孜孜不倦说着杨可琳的好话,杨可琳远在草原兵团,依然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就算“替妹下乡”的勇敢行为不再被传播,杨可琳的其他的好的品质也在大院中传播。

    张依依撇嘴:“她敢说可琳不好!”

    也不瞧瞧她是怎么上位的:“她心虚。”

    郭春雅得维护好她的好名声,当然不会说可琳的坏话。

    说几句好话,又不少一块肉,可琳不在沪市,最后因美名得到好处的还是郭春雅。

    张依依将其中的利弊分析了一道,得到了一个同一战线的战友。

    在给杨可琳的信中,张依依写道陈柚穿着新衣裳,这一点是郭春雅、陈柚母女两个伪装的证明。

    且陈柚一瞧着就不是营养不良的模样,从发质上可以看出来陈柚在乡下的日子并没有饿肚子。

    张依依告诉杨可琳,她应该用探亲假回家一次,家里该要的还是要的,不能便宜了别人。

    这两年陆续有同学回城,希望杨可琳也能够抓住回城的机会,她有听到杨大勇给陈柚相看人家的风声,却听到郭春雅拒绝为杨可琳相看对象的事。同龄人陆续的也要踏入婚姻,特别是女同学,虽然提倡着晚婚,也不耽搁一些人到了年纪就成婚。

    过了年二十二岁的杨可琳,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

    将郭春雅不打算为可琳考虑的事,告诉可琳。

    杨大勇的具体打算张依依不清楚,她也只是偶然得知这件事。张依依还是个黄花大闺女,哪里好去问婚嫁之事,再说了杨大勇也不会把这事说给她听。不过稍微想一想就知道郭春雅的打算,郭春雅应该是想让陈柚在乡下多一个人照顾。

    杨大勇一个男人,怎么可能主动提起这回事。

    她听到的是跟杨大勇有关,但提起这事的肯定是郭春雅。

    陈柚比可琳还小两岁,郭春雅担心亲生女儿耽搁了美好年华,却又用那些好听的话,敷衍给杨可琳说人家的事。谈起年纪,可琳难道不比陈柚更急一些?

    二十二岁,一晃最好的年纪都要过去了。

    张依依闭上眼睛,不知道杨可琳心里会怎么想,会对郭春雅真正心寒么。

    信件上填写的地址是草原兵团。

    张依依此时不知道,她挂念的人,不会收到她的去信。

    无论是这一封,还是上一封。

新书推荐: 【飓风战魂】我本无意成为救世主 [足球]爱神正酣畅 hp  异类魔咒 异世种田记 外星入侵后我成了星际万人迷 错把双生子都当替身玩弄 被病娇缠上后 铃兰说今天要上早八 梦里客 落雨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