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谜影 > 第58章   法学泰斗,布道传灯

第58章   法学泰斗,布道传灯

    (萧韬)

    祝守正教授马上纠正吴铭记者,说华国法律界讲演最多的是三个人,还有一名律师界中流砥柱——章之先生。吴记者觉得祝老师做事求真,来不得半点失误。

    当然 ,法学出身的吴铭记者知道华国法学界良心——蒋和平教授。远在燕清大学法学院上学的第一个学期,他就知道蒋先生。哪一个法律学子,不知晓闻名天下的蒋和平先生?

    虽然与蒋先生并无直接的交往,结识不少与他谙熟的师友。并且,吴铭细致熟读过蒋和平老师的自传,深深懂得:法学界埋头做专业学问的不少,但像蒋先生这样有家国情怀经常不平则鸣的师长极为稀罕。在他身上,我既能看到传统士大夫的气节,也能看到现代社会公共知识人的担当 ,即独立与批判的精神。祝守正教授感到,自己年轻时,可能更容易为专业精深所吸引,年龄越长就越意识到,蒋和平老师将呐喊视为己任的法界前辈的可贵与值得崇敬之处。这样的选择意味着为人处世治学从不苟且,意味着为法治天下鼓与呼,也意味着,个人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会面临诸多的冲击。蒋老师为我们这些后来者树立了很好的标杆,就是作为知识人,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在特殊的环境中,沉默可能是底线,但沉默是不够的。

    蒋和平先生除了在高校哺育一批批法律本科、硕士和博士们,更在教育之外践行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古训。吴铭认同他曾经说的一句话,“总结起来无非是一句话,知识人终究有一个命运的概念。家事国事天下事,终究会关心,你和这个命运终究联系在一起。”作为华国知识界的一员,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人生选择,但不管愿意与否,知识人的个人命运就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国盛,个人未必能从中受益;国衰,个人必定受负面影响。就此,难怪有网友感慨蒋先生天下兴亡勇于担当的精气神:“这才是华国人骨子里的高贵。”

    在吴铭看来,生活中很多暴发户活得越浮华奢靡,愈想“高级”却愈粗鄙。在当下物欲横流的华国,不少人活得越来越浮夸。那类人,往往把朴素误认作浅显,又把华丽误认作丰富。这种人都幻想一夜暴富,这种人都渴望成为网红,这种人都在追求极度的名利……仿佛有了钱、权人、名,就能高人一等。然而,当财富成为流量密码,当各种奢侈的生活方式成为了风向标,扭曲而变态的价值观就开始蔓延。幸好,那些真正有学识涵养的知识人往往都是最没有身份感的人,成为华国人格调的压舱石。蒋和平先生,正如俄罗斯思想家别林斯基所说:“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这种质朴的风范,很难不令人动容。常言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看似深邃的天地万物,其实都简约朴素、平凡安然。现实中,越厉害的人往往越追求朴素与节俭。他们具有更饱满的精神追求,所以不迷恋绫罗绸缎的华丽;他们永远不会靠外在的奢侈来标榜自己,活得谦卑、低调。实际上,真正的高贵不在于物质的浮华,而在于内心的丰盈。

    蒋和平先生,是真正懂生活的通透者。他懂得怎样在繁华中保持清醒,亦知道怎么在物欲中回归质朴。

    在当下急躁的时代里,每个人不可避免的都会被欲望给裹挟。不过,通达之人明白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所言:“面对不断膨胀的物欲,我们需要的是一颗能静下来的心。”在华国遥远的哲学中也有类似古训:大道至简,意味着越是简单平凡之处愈见本真。当我们把更多精力,都投入到更为丰富的内心世界中去,才能活得恣意、高级。譬如,著名钢琴家霍洛维茨演奏没有任何花哨与噱头,但动人的旋律从他指尖流溢而出,观众听着听着就不禁泪流满面。他说:“我用了一生的努力,才明白朴素原来最有力量。”人活到一定境界,就会明白:繁华万千终究是过眼云烟,越有质感的生活往往越朴素。不要华丽的物质享受而过干净简朴的生活,就是凡尘俗世最大的满足。

    曾经,吴铭忒疑虑而好奇,在漫长的饱受各种运动摧残的前半生,蒋和平先生靠什么支撑着一直勇毅地熬过浩劫,走到当下?在他的自传中,吴铭记者找到了答案:信念。蒋教授,掷地有声:“支撑我的信念就是最简单的那个东西,我始终认为,我国走向法治、走向民主,这是谁也不能改变的潮流。”

    他,不由得再回顾起自上大学起知悉蒋先生坎坷悲情而壮怀激烈的传奇人生,感叹不已。华国法学泰斗蒋和平教授悲惨的前半生,可以用一首外邦知名法学家自赋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临江仙*悲歌》比兴:“"千言万语满胸臆,欲诉欲泣无从。长吁三声问天公,为何射日手,不许弯大弓。翻云覆雨人间事,过耳过目无穷。谁主沉浮与枯荣?欲平心中愤,唯唱大江东。"

    在华国只要说起蒋和平先生,立马想到他的闪亮符号:著名法学家、法学教育家、华国法律大学终身教授和原校长。蒋先生,被誉为法学界的“良心”、华国法律大学“永远的校长”。一方面,他作为华国民商法学界的泰斗,深深地影响了国家的法治进程;另一方面,他无论是作为校长还是作为学者乃至知识人,都坚持了开放、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思想。

    吴铭,怎么晓得蒋和平先生?还得从他上燕清大学开始说起。那会儿,他报考新闻学院却阴差阳错地调到法学院,闷闷不乐。考中名牌大学居然不高兴,是不是矫情?他不爽,其实是有缘故的。原来,他读高中时被鼎鼎大名的《南国周末》启迪了新闻理想,梦想长大做一个新闻侠客行走江湖,以笔为剑行侠仗义。随话说,既来之则安之。可事已如此,将就着吧。所以,大学生吴铭上一个多月的大学后,强扭着自己跨入法学门槛。同时,他打算以后伺机选修新闻学第二学位。毕竟,燕清大学鼓励本科生攻读第二学位。他学着学着,喜欢上法理学与刑法学课程,触摸到法学这门学科的精妙处。逐渐燃起了兴奋点,仿佛进入先结婚后恋爱的模式。既然入了法学科班,少不了和同学们侃聊起华国法学界的著名学者和诸位大咖。于是,“法学界良心”蒋和平先生便入了毛头小伙子吴铭的视野。

    大一生吴铭尽管晓得蒋先生是民商法学泰斗,还不懂得民商法是怎样的法律领域?可是,吴铭对蒋和平教授感兴趣的第一点则是从师友们闲聊种知悉他前半生崎岖而悲怆的传奇。随后,他寻找关于蒋先生履历的公共资料,意图获悉对方翔实的人生历程。尽管没看到蒋先生,却敬仰之。直到读大二,他阅读到蒋和平教授的传记,不禁掬一把感叹且悲悯之泪。亦是在这一年,他阅览南国周末报社刊载了关于上世纪三、四年代两批法学界精英群体在数十年后遭时局嬗变而摧残的命运跌宕的系列专题报道《被蹂躏30年的法律精英们》,忍不住边读边泣。为法学前辈们而痛哭。两厢对照,让吴铭领悟到,蒋和平教授的悲情前半生与《南国周末》封面专题报道的前两代法学精英之悲凉命运一脉相承,必然遭到高唱“知识越多越反动”时代诡变的暴击,不禁悲从中来。

    重温蒋和平先生的自传,吴铭依稀看见一位青年法学教师被混乱时代折磨得身心伤痕累累。他受到的暴击接踵而来,基本沦陷在炼狱里,惨不忍睹!蒋先生要不是意志力非同寻常地屹立不倒,否则经历炼狱般的祸害早就垮塌。即使事过数十年,蒋先生仍然梦魇连番,不时在梦中惊悚而醒。

    每每阅读蒋先生回忆曾经几乎同一年接踵而来打击的炼狱,吴铭总是泪水涟涟,为这位法学大家早年的悲惨境遇,更为不堪时代蹂躏法律精英而悲鸣。他,怎能忘记蒋先生被沦为特殊“贱民”的磨难——

    风华正茂时,蒋和平先生考入一所著名的教会大学新闻系。入学才半年,时局巨变。不久后鬼使神差,他和其他11名来自各地的男女青年,被派往国家派往苏联学习法律,成为华国第一批留苏学生。他,为何会榜上有名?他上过大学,英语很好还算聪明,所以成功入选。曾在大学新闻系上学的他,自认为新闻像我的性格一样奔放激情,而法律却似乎像冰山那样生硬、冷酷。在我的脑海里,那像是由一条条僵化、难懂的法律条文筑起的高墙等待我去攀援。所以,法律并不是蒋先生自愿的事业和职业选择,但既然国家需要,“当然是抱着崇高的使命感去学”。紧接着,他们在苏联度过简朴而愉悦的留学生生活。

    近五年的苏联留学,让英气勃发的蒋和平收获很多。收获最大的是罗马法,无形中决定了他的学术结构和学术渊源,成为他数十年后在华国法学界安身立命的根本。一本罗马法教科书,冥冥之中证明了他与罗马法的匪浅缘分。在苏联时,他省吃俭用,买过一本俄语版的罗马法教科书。回国时,他把这本教科书带在身边。后来国际风云变幻,两国交恶,他迫不得已处理了蛮多珍藏的俄文书籍,但这本罗马法教科书被有意保留。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本罗马法教科书竟然在几十年后的1980年代派上用场——他以之为蓝本,写成了第一本学术著作《罗马法概论》。此外,留学生涯对蒋和平的眼界和阅历起到了重要影响,包括两度游历伏尔加河,在苏联基层法院和国家公断处实习,以及听秘密报告。在俄罗斯文化艺术的熏陶下,他爱上了摄影、音乐、滑冰等,给日常生活平添了许多乐趣。

    此一时期,蒋和平收获了甜蜜的爱情。他与低一级学妹程媛媛热恋了,陷罗曼蒂克的漩涡。可是,那时候组织纪律十分严格,禁止留学生或者留学生与苏联人之间谈恋爱。然而,年轻人恋爱的激情是封锁不住的,荷尔蒙蓬勃、炽烈。留苏学生中,已经有人因为恋爱问题被组织处分,勒令返国。面对组织三令五申的禁令,蒋和平与女朋友程媛媛自觉约束。到后来,组织让了步,规定由“不准恋爱”改成“不得结婚”,于是,这两人的的恋情才得以浮出水面。

    蒋先生在苏联五年的学习期间,他不可能回国,因为公派出国的纪律规定如此。五年思念故土和亲人之情高涨,不可遏制。为了能早点建设祖国,蒋和平刻苦学习,把原计划六年完成的学业五年内完成。以全优的佳绩,他提前一年学成归国。回国前几天夜不能寐,他心情激动地喊道:“啊,祖国,我回来了!”

    到华国法律大学的前身执教,他提早准备报效祖国。但是,潦乱的时代跟他开了一个泰山压顶的玩笑,令他坠入人生的底谷。蒋先生,到底遭遇了怎样突如其来的意外?实际上,他与同时代的很多知识人的人生都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转折。他万万没想到,等待自己的是不到一年以后“抢”到一顶冷冰冰、沉甸甸的特殊“贱民”帽子!历史,是多么辛辣的讽刺啊?

    待女朋友回国也入职同一所高校不久,蒋和平结婚了。蜜月还没结束,他却直面一场“暴风骤雨”的袭击,被打得没法招架,迅速“缴枪投降”。眼睁睁,睇着“落花流水春去也”。为什么呢?那时候,谁也不知道国内形势突变,无数知识人在一夜之间从天堂坠入地狱,沦为特殊“贱民”。热情而天真的蒋和平,毫不例外。由于交通不便,留苏学生在留学期间没有回过国,因此对国内政治情况一无所知。于是,在校领导极力鼓动下,蒋和平起草并与20名年青教师公开联署张贴了一张公开信,向学校治学管理提真诚且坦率得意见。当时,校方给他们的反馈意见都说不错,夸赞这张公开信写得还挺好。蒋和平们还受到校领导们表扬,说你们年轻教师的精神很好,我们会认真考虑这些问题。但是,到了后来风云陡变,青年教师蒋和平被校方划为特殊“贱民”。

    不久前还被交口称赞的公开信,如今却成为反动证据,翻云覆雨两重天!在华国曾经黑白颠倒的狂乱岁月里,知识人首先可悲地成为政客弄权的牺牲品。其中之一的蒋老师,极其何辜?

    忽然“狂风暴雨”变天来袭的痛击,其惨几何?蒋教授不忍再揭开身心的伤疤,所以没有在自传里详述。不过,大学生吴铭通过阅读华国当年有关知识人详述被打成特殊”贱民”的悲惨回忆录,能够想象得出蒋先生的从天到地惨变的遭遇究竟有多痛,有多惨?!

    多年以后,蒋和平教授思索过自己为什么被打成特殊“贱民”?他想,自己刚从苏联留学回来,跟学校任何人没有矛盾,但是必然会对某些人产生威胁。“我知道当时教研室里面有一些非常积极的人,巴不得把你打倒,这样至少你留学生的光环消失,而且他可以排除一个在学术上或者在工作上的一个竞争对手。这个是隐隐约约可以看到的。”还有非常明显的缘故,就是教师们都盼望着真正能够作为知识人来办校,因此提出了“知识分人办校”的呼声。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出格之言。他觉得,从学校当权者角度来看,教师队伍中存在两点意见严重不妥。什么意见呀?一、依法治国。这过分强调法律,被看作是旧法观点;二、知识人治校,被视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不知天高地厚。因而,华国法律大学前身中被可怜地沦为特殊“贱民”的教师基本上是忠贞爱国而响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号召的知识人。

    自此,蒋和平在一夜之浸染了冰火两重天的待遇巨变。头顶“苏联留学生”的耀眼光环,转眼间换成一顶特殊“贱民”帽子,从此“强闭喉舌”,更是“欲诉无门”。个中祸福,他恐怕也说不清、道不明。

    遭遇惨变的蒋老师,不晓得后头还有惨事接踵而来。报国壮志却遭铁拳暴击,他会被压垮吗?(未完)

新书推荐: 【咒乙】被直哉少爷分手后和最强在一起了 灵异俱乐部 论古人与无限流相结合的可能性 开局一个小院,我招赘夫君封侯了 西京小酒肆经营指南 当女大学生穿成万人嫌网红参加恋综后 枉恋 逐夏 携晚风见暮云 长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