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兰陵风华 > 高洋的心思

高洋的心思

    军营训话结束后,张程便将高长恭的所作所为汇报给了此刻南阳的最高主官高涣。高涣按照高长恭意思将那些火并之人各自处理,卢五被发配到山东作了一个郡兵,而其他西魏战俘,有罪之人都被贬为奴隶,至死不得赎身,又根据高长恭的意见,把那些工期做满,表现良好的西魏战俘得以释放回家。但是,对于设立陵园一事和选拔卫队,他没有批准,而是向上汇报给了高洋。

    天保二年(551)十一月,邺城,听政殿内。收到高涣汇报的杨愔出列,向高洋奏道:“臣请议尚书右仆射,上党王殿下于南阳发回的奏折。”

    高洋昨日收到了这封奏章,心中也一直在思索着怎么处理,高长恭最近的表现有些锋芒毕露的感觉,让他叹服,也让他有些恐惧,自己从来没有真正面对面和自己这个侄子谈过,也不知道自己这侄子想要什么。昨晚深夜招来杨愔,二人已经议定,于明日配合着把舆论引导向召高长恭回京的方向。

    “准,上党王奏折议事有三,其一,封赏南阳有功之臣,其二,是否应当于南阳城外建一陵园以祭奠烈士,其三,南阳方向的下一步军事行动,诸位爱卿,自可畅所欲言。”

    “臣以为,兰陵郡王高长恭,坚毅有谋,当回京听用。”杨愔为了完成任务,第一个出来附和。

    “准!朕听闻,慕容绍宗之子慕容三藏此战表现亦极为不凡,,一并宣回京听封吧!”

    “陛下英明!”许多臣属见机附和道,这些自然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封赏有功之臣本就应该,皇上想怎么办就照办即可,不过,接下来的第二个议程,就没有这么顺利了。

    “臣反对于南阳建造烈士陵园一事,此事于礼不和,自古只有皇室宗亲配享陵园,庶民百姓,自不可能享此殊荣,老夫坚决反对此事。”第一个出来发难的是北齐国子监司业,卢询祖,卢询祖承父卢文伟之爵,为大夏男,二人出身范阳卢氏,祖上曾出过卢植这样的名人,也算一方世家大族,卢文伟在高欢一朝多有功勋,曾举族起兵相应高欢,而子卢询祖则于儒学方向有着很深的研究,虽只有不到四十,但已经被尊为宗师,作为国子监的第二把手,小有名气。

    卢询祖一出来反对,朝堂上反对的声音就越来越多起来,甚至有人说这是大逆不道,当重责提出建议之人,高洋昨日已经想好,和杨愔暂定了招揽高长恭而抑制高孝瑜的方针,此刻他想要对高长恭示好,其实内心已经是默许的,但反对的声音过大,他只好示意杨愔,让他出来说几句。

    “安静,此事事关重大,不妨听听礼部之言。”

    “依微臣之见,此事并无不可,昔者孔夫子曾言:‘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南阳将士,于逆境中能为国坚守重镇,此等高义,自然值得敬佩,但,周礼素来讲求等级森严,所以,可立陵园,无需太大,旁植数十松柏,中立石碑一,以颂其义举,有何不可?”

    “爱卿所言甚是,工部尚书何在?”

    一个官员立即出列奏道:“臣工部侍郎张广言,尚书大人随常山王南下督造战船,京中事务由小人暂代。”

    “你让工部安排此事,不得延误!碑文撰写之人,不知众卿有无人选?”

    “臣保举东平王高孝瑜,其文文采优美,独具特色,能担此任。”一位平日里崇拜高孝瑜文采的御史出列奏道,但是,他的话让高洋不是很高兴。

    “东平王时任陈留郡守,为人父母之官,如何便能擅离职守?众卿不妨另举他人。”其实北齐年轻一代文采最好的也就是慕容士肃和高孝瑜,慕容士肃如今还在出使未归,高孝瑜本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经过上次这么一出,高洋对高孝瑜的戒备是有增无减,自然不会给他这种能够增加威望的事。

    于是,朝臣们便把推荐人选放到了老一辈上,可是,这些老一辈人大都不赞成修建陵园,哪会同意来给烈士撰文?转来转去,最后写碑文的事又落回了杨愔这里,但杨愔现在是京中实质上的宰相,让他一去,高洋手中的担子就重了不少,最后,还是杨愔推荐道:“依臣之见,不如让兰陵王高长恭代笔,臣偶览其文,亦有独到之处,只不过一直受其兄长压抑,不得见传,臣保举。”

    “准!”高洋顺水推舟,又向高长恭递去一个信号,向他示好。最后,朝会的议事重心就到了第三点争论之上:如何制定南阳方向的军事政策。为此,高洋特意请了几位军中的高级将领,有太尉段韶,远在代郡的斛律光也获邀回京。最终,综合多方意见之后,高洋还是决定依照段韶的想法,将南阳作为重镇主防御,但作为一个跳板,在合适的时机作为进攻襄阳的桥头堡,这样可以向西魏保留一举切断汉水上下游之间的联系的威胁。

    远在南阳的高长恭接到高洋的旨意后,心中不免有些怀疑,高洋对他的要求全部同意下来,连选卫队一事都没有犹豫便答应,只要不过百人即可听任自己调用。从高洋的旨意看来,自己回京一事,还有很多变数,但这些暂时还不用顾虑,至少自己在南阳这边的事情还得安排妥当才行。

    慕容泽和诸葛奕已经启程去了西魏,因此选拔卫队一事,高长恭让郗文星负责,选了一百名对他忠心耿耿的骁勇之士,由郗文星暂代侍卫队队长,在京中工部派人来测定地点,准备建陵园之时,高长恭也一笔挥就,写了一篇题文:

    大齐新立,南阳将士,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外敌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未九月十六日抵御南门之缺口一役为甚。吾边军将士精锐,伤亡惨重,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报国之志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御数倍之敌十五日而城未破。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顾自齐国肇造,变乱纷乘,南阳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十二月,始有墓碣之建修;翌年一月,始有事略之编纂。而诸位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今天下三分,造乱纷呈,上思一统,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上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国人理想之汉世重辉,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予为斯铭,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事者勖。

    事后,高洋读到这篇文章,也赞不绝口,请了北齐最好的书法家刻成碑文,就立在了南阳城南。这篇文章传开后,众人

    对于高长恭的文采也刮目相看,就连远在陈留的高孝瑜都特意给他寄来一封信,称赞他的文风大气刚健,思想开阔。

    在高长恭待在南阳的这一段时间里,梁朝的侯景之乱也已经进入了尾声,经过一年的战斗,侯景的军队已经败退到了芜湖一线,败亡已经指日可待。高演这边已经准备好了高澄两年前俘获的贞阳侯萧渊明,准备以武力强行干涉,立萧渊明为傀儡皇帝,以此捞取一点利益。至于北方的使团,在经过数月的艰难谈判后,也终于让突厥撤军,同意了将王子送到邺城来当质子的说法,不过作为交换的同时,北齐一年需要向突厥提供茶叶,铁器,盐等若干物资,并开放边境口岸允许胡商贸易。

    在天保三年(552)的一月,高长恭也终于随着慕容三藏踏上了回京之路,在此之前,他特地去了南阳隆中诸葛亮传说中的隐居之所看了看,时隔两三百年,隆中的住民们已经换了不知道多少批,也没什么人记得诸葛亮在此隐居过一段时间,高长恭叹了口气,又去附近的郡县走了走,考察了一下风土人情,顺便放松一下心情。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慕容三藏陪同,但是,高长恭在南阳的一次酒会上,慕容三藏的所言让他第一次有些失望,在隐晦地问及慕容三藏在忠,孝,义三者之间迫不得已会作何选择之时,慕容三藏毫不犹豫地将义排在了最后,在他看来,为人首先要忠,其次应该有孝,最后才是义,这让高长恭心里总有些不舒服,这和他的观念略微有些出入。

    不过,这件事没有困扰高长恭很久,慕容三藏也给了他答案,在回京的途中,慕容三藏向高长恭保证,只要自己还在,就绝不会也不会允许他人做伤害高长恭的事情,这句话,不管何时何地,都说到做到。

    长叹一声,南阳一役,高长恭终究欠慕容三藏一条命,此刻又被许下如此重诺,心中感激不已,慕容三藏可以说是他穿越以来聊得最为投机的知己,二人才能上不相上下,年龄也相仿,若是能够一直维持这一段关系,不免成为后世美谈,可高长恭有心帝位,终究让他们两人之间存在着一条沟壑,双方都没有完全接纳彼此的看法。

新书推荐: 女配她又和男主BE了 终结之人 末世艰难求生记【多系统】 当男二上位之后 金手指老奶奶爆改白月光 三千黄梁 冥差之约:重生缘劫 我在古代做美妆 渣女重生追夫 夏意未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