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谜影 > 第57章  法学布道士,倡导废收容制之路

第57章  法学布道士,倡导废收容制之路

    (萧韬)

    第二天,吴记者打电话预约采访祝守正等5名法律学者。他,怎么弄到祝教授的电话号码?弄,别说的这么难听好不好。人家俩,早已熟识。哇,一个年轻的记者居然认识威名赫赫的大学者。亲,别从门缝里瞧人啦。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别卖关子,从实招来。可是,从何说起?

    其实嘛,说起来那是几年前的事。吴铭记者还在燕清大学法学院上学,祝守正教授在隔壁的京西大学法学院教书。这两所华国顶尖高校的法学院,名师济济,在国内法学界颇有声望。那时候学术风气正派,毫无浮躁骄躁之气。许多教师甘坐冷板凳做学问,在象牙塔里皓首穷经,陆续收获丰硕的学术成果。两校关系融洽,学生们互相窜校旁听优质课程。法学院祝守正教授的课特别受欢迎,连大教室的过道上都坐满了人听讲。在邻居法学院的一众名师里,京西教授祝守正让燕清学子吴铭特别敬仰是缘于一桩传媒事。

    究竟是神马事儿,使头牌大学的学生吴铭怒赞首席高校的名教授祝守正?原来,祝守正老师在闻名遐迩的《南国周末》的名牌评论栏目发了法律随笔《转业军人当法官》,通俗易懂地普法,赢得国内美名,声明鹊起。自此,他在社会上激起阵阵“涟漪”,火出了法学界与律师圈,从书斋中温润地走向普罗大众。那篇法学评论,让当期《南国周末》销量狂增,一时洛阳纸贵。不仅读者好评如潮,而且广告商排队上门,社会效应与经济收入达到双赢。华国普通读者,就是从这篇时评知悉国内法学界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祝守正。

    他用笔犀利,针砭司法改革的弊端,批评转业军人当法官明显不合格。毕竟,无论从通常认识还是从世界通例上说,法院和军队都应该是性质和任务迥异的国家机构,法官和军人亦是职责完全不同的国家公职人员。转业军人已经养成服从上级为天职的惯性思维,一旦未经过法学专门学习,则形成不了缜密的法律逻辑思维,怎么能上岗当法官?类似于军人转业不能当医生一样,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他通俗易懂地普法,让广大读者明白当法官是有专业门槛的,不时阿猫阿狗都能做。很多人对他一针见血的言论大加赞赏,对他为司法改革鼓与呼的精神很受感动,也为他的法治思想所折服。这篇浅显够味地法律随笔,比一百篇正儿八经的官样普法文更见效。从而,祝守正的大名从高校的象牙塔传出,传遍华国大地。自此,各地的高校法学院系、律师事务所与律师协会踊跃邀请他演讲或开讲座,收获源源不断的粉丝。

    但是,他直言不讳地撰文,行文浅显易懂,捅破了部队与法院两系统之间的暧昧关系,引起了轩然大波。于是,网络上冒出反对祝守正教授观点的文章,比如表面上污蔑他鼓吹文凭至上论,内里则是为转业军人当法官打抱不平,纯粹无理取闹。针对祝守正先生评论“军人进法院当法官,就像没有进行专业训练的人进医院当医生一样,法官应当由法学院毕业的专业人士担任”,有的反对者提出冠冕堂皇的理由,自认高明:从表面上看他的说法似乎非常正确,没有半点不是。但是,在讨论这个问题前,我要讲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军人进法院当法官是有一个过程的,并不是一进法院就被任命为审判员进行审判活动,也不是像祝先生所比喻的那样危言耸听。他们绝大部分都是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一般都是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和审判员一步一步地高升。他们,主要通过培训、自学和“学徒”式的学习掌握审判知识。当然,这种培养法官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有其不足之处。话说到这里,现在笔者要反问祝先生:“为什么我们从法学院毕业出来的大学生,很多人总是要经过一至三年的实践才能独立地适应工作需要?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是不是与实际脱离得太远?是否也存在一个改革的问题?”其实,这种诘问是无稽之谈,不值得一驳,贻笑大方,不必由祝守正教授出手回击。

    另外,祝守正教授的文章捅了马蜂窝。不得了啦,《南国周末》主编江艺萍以及相关栏目的责编出乎意料地惹上了麻烦,被强迫要求给有关部门写检讨认错。然而,江主编毫不畏惧,保持独立的报人风骨,坚定拒绝检讨。从而,南国周末报社在华国知识分子和大学生读者群里的声望升高。

    终究,《转业军人当法官》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对华国公检法内部人事改革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

    通过这篇大热评论风波,旁听的燕清大学生吴铭开始对京西大学教授祝守正感兴趣。于是,他搜集其人生成长等公共资料,晓得了祝守正教授法律思想的来时路。

    在1960年代的动荡岁月,祝先生降生于北方一个滨海小地方。那是口号统领国度的愚昧且盲从时期,华国老百姓被折腾得够惨,国家走到历史的十字路口。知识人不少惨遭蹂躏迫害,然而,幼小的祝守正聪颖、早慧。刚满六岁,他就能磕磕绊绊阅读《华国日报》,急切想上学。其实,他最初的阅读习惯来自孩提时代父母的培养。家里订了两份报纸,自个儿老是好奇,那纸上说了啥事情让大人看得起劲?由于不到学龄,老师本来不收他,奶奶求情说小孙孙能够读报。平头百姓读报,在当年可意味着此人有文化,叫人青眼有加。老师不相信,这个娃儿能看报,居然看得懂华国第一报,便叫祝守正朗读。小小儿郎也不怯场,从老师手里接过一份华国日报,慢吞吞读起来,有模有样。老师们围观且讶异,遂允许他上学。所以,老师破格收祝守正上学,比同龄人早。

    华国历经十多年闭关锁国的混乱,冒天下之大不韪停止高校招生,中断了许多届人才培养,全方位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至1970年代末如梦初醒,华国拨乱反正,追赶国际潮流。开始革新向外,首要恢复高考。优秀的平民子弟祝守正,尽力乘上高考首班车,成为凤毛麟角的天之骄子。想当年,他参加高考前后三年,是华国被时代驱赶到社会底层的数届高中生集体奔赴考,升学率极底。金榜题名不亚于鲤鱼跳龙门,意味着今后端上国家铁饭碗,足以光宗耀祖。从东海之滨阴差阳错地考到西南雾城的一座重点法律学院。他原本想读新闻系做匡扶正义的新闻记者,没想到被调剂录取进法律院校。自此,祝守正迈上了法律求学和治学之路,在法学的大海里自由自在游弋。他这一代知识人的真正阅读——伴随着思考和批评的读书状态——是从上大学才开始的。随着社会“解冻”,国情真相渐露,困惑纷至沓来。自然而然地,寻求答案的过程就是读课外书。他上学的那所法学院校的图书馆鼓励学生借书、读书,本科生也可以借出外文原版书。法学之外,西方哲学尤其是启蒙时代的哲学著作成为祝守正偏爱的书籍,仿佛一湾神圣的知识之泉滋润着他。

    每次去京西大学旁听祝守正教授的课,燕清学子吴铭都会在课间或课后向老师求解疑问。久而久之,祝教授注意到这个勤学好问的邻校学生并印象深刻。何况,两校法学院之间经常互邀对方教师过来开讲,祝守正教授便是热门人选。吴铭几乎次次不纳下祝老师的讲座,而且与其他同学每月不定期与祝老师阅读侃谈,获益匪浅。几年下来,祝守正和吴铭之间结下了深厚的记名师生情。随着深入交往,吴铭渐渐了解祝老师启蒙国民法治思想的博大志向。

    究竟做一个书斋学人,还是做一个对社会有改变的学者?曾经,祝守正教授为此徘徊过。所幸,这个举棋不定发生在16年前,最终,他选择了后者,不做枯守书斋之徒。到他执教于京西大学的时候,祝守守正教授已经明白自己的治学使命:在教学与科研之外,孜孜不倦地向普罗大众做宪政、民主、法治思想的布道,从而做司法改革的坚定鼓吹者。法官职业化、司法制度变革和宪政,是祝守正老师布道的三个关键词。华国在这三处沉重的弊端,已经造成国民和司法机器间几乎积重难返的张力。他希望,自身在执笔法学论文之余给媒体供稿与演讲。他面向公众,持续发法律时评或法学随笔,不断开讲座,期盼这类文章与演讲稿能够像美国《联邦党人文集》流传于世,启蒙国民的法治思维。

    单纯看论文产出和理论深度,他不一定是华国学问做得最好的法学者。可是,知识人都懂得,学者的目的是什么?学识理论终究要落实到指导实践上来,学以致用。从这个意义上,他是华国司法改革的推动者,是站在“田间地头”的真正的法学家。祝守正教授认为,对不合理的东西,自己有一种义务,要表达出自己的不喜欢,而非忍气吞声。常言道,千夫之诺诺不如一夫之谔谔。大家只要坦率表达,最后就能引起大众关注相关问题,使得政府周全地考虑有关问题,决策加合理。

    多年以来,他依靠亲和流畅之笔、深入浅出之思与慷慨激越之音,不遗余力地投书传媒并巡回演讲,深刻影响了处于法治蒙昧期的华国老百姓和司法实践者。其中,水到渠成的《转业军人当法官》堪称普法绝唱。这一篇法律评论短文,冒天下之大不韪。尽管引发了巨大争议和法律职业化的大讨论,在客观上推动华国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建立,即司法考试及其衍生入职检、法系统必须过司考的规则。

    此外,祝守正教授改变了华国法官服饰和司法制度礼仪。制服,象征身份和职责。毋瞧不起法官服饰变化的琐事,背后彰显着法官公正执法的涵义。法院的本质,是讲理断案的司法机构,以和平替代暴力来解决冲突和纠纷。美国建国者之一汉密尔顿说,我们法官没有枪、没有炮、没有钱,有的只有法律判断。就此,吴铭以为,这是法官职责定位的生动写照。可是,华国法官服饰长期以来都是“大盖帽”类警服式样。俗话说“秀才遇到兵”,类似军警服代表国家强制力的权威,那么,法官服从的不是“理”,而是“权”。现今,祝教授推动了法官服饰改为文质彬彬的长袍,并配备法槌,和平而威严。从表面看,改变的只是形式;背后显示出从“以权压人”到“以理服人”的司法理念变迁。

    祝守正教授,殷切期盼桃花源似的国度;华国的社会空间能够营造出温润的思想和文化环境,报章、电视和网络上洋溢着探索和理性的气息,阅读成为越来越多民众的生活方式。每一个大社区,都设置一座藏书丰富、服务友善的图书馆。社会舆论“大狗叫,小狗也叫”,不必层次分明。由于阅读带来的潜移默化,人人追求尊严,社会温良谦和。思想家在高校与科研单位,亦在江湖之远,不必局限于庙堂之上。

    后来,吴铭暗自庆幸,祝守正老师的抉择正点。否则,华国法学界多了一位学贯满盈的智者,却少了一位虔诚而勤勉的法学布道士。踏入社会做调查新闻后,吴铭记者显然感到,祝守正教授拥有令人诧异的古代士人之俊逸风采与潇洒气度,叫人羡慕嫉妒恨。如果诙谐点评之,他明明可以靠美丰仪的颜值立世,却还以百姓情怀弘法来普渡众生,令人钦佩不已。对他这一代从洪荒动乱中成长起来的读书人而言,祝守正教授的书卷气、自由情怀、轻松幽默与温和儒雅谦逊气质,皆稀有而珍贵的。吴铭记者亲身感受到,祝守正教授无论在大学讲堂和、公共论坛与日常交际,都让人如沐春风。

    直面华国坎坷而诡异的时代迁徙,从法学泰斗蒋和平到中年才俊祝守正等三代法学人杰,在文学家们缺席的时候,充当了公共利益守夜人的角色,更恪尽了先知的使命。他们不仅仅具备作家的情怀,更有理有据有法地为普罗大众提供了法治道路的愿景和蓝图。

    祝教授对华国芸芸众生不懈布道法治的贡献,表明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回溯祝守正教授行来的法学布道之路,吴铭记者自然理解,他领衔五位法学者接力三博士上书参议院审查收容遣送制违宪,乃为国为民的必然壮举。(未完)

新书推荐: 保护我方病娇反派[穿书] 解衣侍妻(女尊) 致灿星[破镜重圆] 倒追权宦的一生 我绑定了婚配系统 重生?真的有重生吗? 戏子言·殿下要千岁 神的爱意至高无上 裙下鹤戾·双瘾篇 一个完结感言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