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谜影 > 法学泰斗,布道传灯(续3)

法学泰斗,布道传灯(续3)

    (萧韬)

    返回大学教师的职业身份,蒋和平教授心态恬静,水波不兴。以前,他哀叹过被迫失去的23年人生,却从未怨天尤人,“逆境给了我磨难和考验,使我更能以平常心看待一切。如今,已经没有什么可迷信的了。”他,依然行进在教学、科研、参与立法与传道普法的数条道路上。

    劫后回归高校课堂上的蒋老师,凭学识人品声誉鹊起。对此,他自述“在历史的特殊点上被重用”。在教学上,他突破华国法律禁区,一上来就讲《罗马法》和《西方国家民商法》两门课,把私权利的观念引入了国内,让禁锢多年法学思想和国际潮流接轨。他的上课风格广博风趣,闻名遐迩。读研留校的祝守正教师,有过冼练评说,“蒋老师的课,真的是一种美好的享受。站在三尺讲台上,他器宇轩昂,标准的国话和悦耳的声音,谈吐散发着知识的自信。两千多年前的历史典故和精妙学说汩汩流淌,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灵。”同样,年轻的龙卫民教师对蒋和平先生讲课也十分激赏:“蒋先生,具有授课的天赋。上课准备充分、旁征博引、体系清楚、重点突出,能够透视社会现象,使课程充满知识感和现实感。他的口才好,无做作之态。况且,上课透露出赤诚的品格与洞察世事的清醒。他思辨性强的老师,讲课喷发着思想火花,具有思想和材料融合的风格,以知识启发思想,很容易在具体层面上进入学生的内心,始终给人以思考的余地,大家莫不为之倾倒。”

    蒋先生在授课时充满激情,自谦称自己与其说是法学家,不如说是法学教育家。待二十多年后吴铭入燕清大学读书,蒋和平教授做博士生导师不给本科生上课了,所以他无法倾慕蒋先生的课堂风采,只能神往罢了。

    直到吴铭读大三,方才见证了蒋先生的大家风范。一次,燕清大学法学院盛邀蒋和平教授开讲座的消息甫传出,周边高校法律学子闻风而动,都过来赶趟儿。当然,本校学生除了上课的,近水楼台先得月蜂拥而入容纳数百人的阶梯大教室。学生们把教室围得个水泄不通,许多人滞留室外抱怨声起,快要反响不好。幸好,燕清法学院开放旁边硕大的模拟法庭,用视频连线直播,方才平息部分学生情绪化的质疑。当法学院院长护送蒋和平先生步入阶梯教室,学生们一片欢呼雷动。

    阶梯教室与模拟法庭内外人山人海,特别火爆。蒋教授声如洪钟、铿锵宏亮,立意高远。言辞清晰、流畅,腔调风趣而又逻辑严谨。吴铭首次听他的讲座,感到多么富有感染力啊!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庞大的学术演讲场面,尊重、平等的气息春风化雨,浓浓的学术氛围与人文关怀交相辉映。他觉得,从讲座中不仅学习法学知识,也学到如何改善表达能力的技巧。激动之余,几乎说不出话来。到了做记者的时候,他已经蒋先生忘了那次开讲的内容,但记得结束后学生们围堵他合影或签名,人流涌动。那个热闹的场面不亚于粉丝追星的人气。吴铭亲身感受到,蒋先生的学术影响力与人格魅力非同凡响。

    从1980年代当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开始,蒋和平先生由经历的崎岖磨难使自己格外珍惜人才,充实师资力量。于是,革新翻开后的第一批学生被重点栽培,留校形成第一批梯队,法学人才在断代后喷涌。尔后几年,祝守正从外校考过来深造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凭优质的学术功力被蒋和平教授留下来。由此而来,他不但是华国法律大学的杰出奠基人之一,而且是著名的法学教育家、华国当代法学教育的先锋人物。他培养了一大批民商法学科的带头人,为本国法学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他自称仅仅是法学教育家,由吴铭记者观察,那是他的谦卑与信实。蒋先生活得坦荡,有所为亦有所不为。他不自我矫饰,是一位人格晶莹剔透的人,一名知行合一的人。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贫穷的法学”,到九十年代“繁荣的法学”,蒋和平先生视为“一生中在法学教育方面很有独创的、很蓬勃发展的一段时间”,“实际上我在学校的主要贡献也是在这一段时间。”得到平反后,他平步青云。不仅负责起草了私法方面的民商法,还起草了公法方面的华国第一部《行政诉讼法》,赋予了公民起诉官方机构不当行为的合法权利。

    很多年下来,蒋和平教授发出最为彻底的改革呼声。他主张公民权利以及宪政和财产与商业权利密不可分,而后者正是他帮助引入华国的概念。他重视律师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大声发言称律师兴则法治兴、国家强。为此,他呼吁全社会都应关注如何保护作为“看门人”的律师。

    他一直保持对法学和公共事务的热情,多少个酷暑寒冬奔走全国各地传道。所到之处,无一不受热捧呵。在多个公开场合建言建策,谈及法治的重要性。于是,他的名言警句不胫而走,广泛流传,比如:只向真理低头、我现在的社会使命是呐喊、法治天下等。这些格言警句,已经深入不少法律人的心中。

    一面主张身份平等、契约自由、私权神圣,这是蒋和平先生在私法领域的法律思想。国外先贤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是基于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拷问,蒋先生无论是“穷”还是“达”,无论“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都会身体力行为维护私权劳神费力。他义无反顾践行民生为上理念,“虽千万人吾往矣”。另一面,依法治国、法治天下则是他在公法领域的主张。作为一位法治思想和法律意识的传道者,吴铭记者相信,蒋和平先生必将被后世所铭记。

    近年,随着政治环境恶化,蒋和平那标志性的乐观精神略微动摇。但从未丧失向年轻后辈传授法治精神的热情,一直与门生交流。“应该具有容忍的精神,所谓容忍,就是在多大范围内,能够和现实妥协。不要因为妥协而难过,时间会逐渐改变一切。”华国法治发展一旦出现倒退,蒋和平先生则继续到处演讲指出弊端,面向公众传道普法。他作为坚定的革新代言人,会毫不犹豫地指出一些政策、法规的反复无常,也从来都没有违背过自己的价值观。

    知名法学者祝守正是蒋和平先生的学生,亦是好友,高度评价蒋老师具有三个特点:深切的家国之忧,并对民族的命运一直保持着最强烈的关注,这种令人感动的道德勇气非常强烈,也非常明显;对于在华国建设宪政体制所面临的问题有敏锐的洞察,他的言说在理论高度和立论的独立性上,显示了一个知识人的尊严、智慧和品格;不断提携后学的精神感人至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法学教师,对于后学而言,他是影响最大的教师之一,也是国族的法学老师。

    在国家构建市场经济过程中,蒋和平作为法学家,近年来与主张市场经济改革的经济学家吴琏持续深入地交流。他们共同倡导了“好的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的市场经济”理念,逐渐获得广泛共识,“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要用法治来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也成为华国市场经济理论和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蒋先生,对媒体记者明明白白地说:“法治与市场经济,必须在一起。” 他们打成共识,华国市场经济面临的主要危险是国家的过度干预,市场过度依赖于国家公权力,必然造成权贵市场经济。就此,蒋先生大声呼喊市场经济需要法治。从经济学家得到了启示以及大力支持之后,他夫子自道,称现今私权的保障仍是市场面临主要问题。

    此外,他超越法学领域而思考法治与政治的关系,得益于好友李慎的启迪。吴铭记者郑重采访慕名已久的他,得知个中缘故:两人都是同一所教会大学的校友,曾经亦分别遭遇被打成特殊“贱民”的悲惨境遇,都兼任参议院议员,因此对政治的看法完全相同,聊侃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一次去地方视察工作的途中,吕慎对蒋和平说,你们搞法治的,最终会发现法治的困惑在于政治,法治离不开政治。华国现有的制度,你们是绕不开的。“对这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让我明白法治深受政治健康与否的影响。从而,促使我更关心国家的正改。坦白讲,正改是我国革新的核心之核心。”蒋先生这番赤子之言,让吴铭记者产生醍醐灌顶的强烈感,心头震动。

    从李慎与吴琏的身上,蒋和平先生看到了华国知识人的两个品质:一个是独立精神,不屈服于任何政治压力,敢于独立思考;另一个是批判精神,以自己的学术良心,敢于批判现实。如今,已届70岁的他切切实实地继受这两个品质,高举独立与批判的旗帜。他毕生捍卫自由民主,却不赞同民粹主义,“做法律的人要公正,应该关注群众的利益,但是不是一切都以群众的感觉作为最高的感受呢?恐怕不行。”

    在一所高校法学院的讲座中,蒋先生指出:“依法治国的前提就是扭转公法太重、私法太轻的局面,不扭转这种观念,不树立私权神圣的观念,就会和依法治国的宗旨背道而驰。”在他看来,华国真正的复兴在于私权真正在人们头脑中扎根,但过程会遇到艰难险阻,“我国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私权和公权的冲突,私权在公权中得到利益保护,是我最大的希望。”比如,最近研究拆迁法,探究如何保证私人财产权在拆迁中的利益。

    当传媒记者提问,“你亲历了革新放开以来的立法进程,如何评价我国法治建设的经验教训?”蒋和平教授流露忧虑,表示有法律制度并不等于有很好的法律理念。要实现真正的法治,重要的是有法律理念。光有制度,缺乏理念是不行的。就像有宪法不等于有宪政一样,这可能是我们现在面临最大的问题了。

    在频繁接受媒体采访中,蒋和平先生道出了司法独立的重要性,气势磅礴、振聋发聩。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司法没有独立,没有权威。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特别是最近几年,基本上不提司法独立了,只提司法公正,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我国宪法中有一个重要原则:司法独立。没有司法独立,就没有司法公平。另外,我们也很少关注如何真正增强司法权威的问题。法院确实有腐败现象,有判错案的现象。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通过削弱司法权威,而是通过加强司法权威来解决。如果作为社会公正底线的司法都没有权威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还能建立起什么真正的权威呢?

    对于华国法治社会建设来说,蒋先生提出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就是要纠正过去的偏向;第二步是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应的法律和制度;第三步是进行深层的正改。关于纠偏,至少要纠正三个方面的偏向:一是必须建立法院的权威,把公安机关不应有的权限还给法院;二是必须把《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新闻自由等真正给予民众,不能随便就劳动教养、治人以罪;三是亟待纠正司法改革的偏向。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依法治国,强化宪法需要违宪审查护航。(未完)

新书推荐: 家破人亡后,我依然最强 HP命运的纺线(亲时代) [HP]格兰芬多日志 [综英美]试图在城市天际线谈逻辑的你是否找错了地方 大佬她拿了渣女剧本[快穿] 扭转人生 太子殿下他不对劲 我偷看了作家大人的大纲 我靠抽卡开公司[娱乐圈] 橘子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