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札

    虞长宁回到房中,恹恹地打发了青黛和辛夷,脑海中一直是大太太那番话。

    乌云覆日,天色阴沉,虞府被暗色笼罩。

    风乍起,碧纱窗外芭蕉冷翠,绿芜墙边春雨沿着翘起的屋檐滴滴滑落。

    虞长宁不欲再想这些,她起身去了隔壁的书房。

    这里原是虞敏勤少时的书房,里面摆着十几口樟木箱,全是他留在家中的东西。

    老夫人亲手整理进箱笼中,锁在了书房里。直到虞长宁回府,才将钥匙交给了她。

    而虞敏勤留在汴京的那些遗物早就被人送去了扬州,也一直在她手中保管着。

    他的东西大多都与治水有关,这些年虞长宁几乎将那些手稿翻烂,所有心得也都牢记于心。

    起初她只是好奇,后来通过他的文字,她慢慢理解了他治水的决心。

    今日再翻看他少时的笔记,想法确实稚嫩,却都是他一路成长的痕迹。甚至许多他留在书上的批注疑问,也在他为官多年后有了答案。

    在一众心得笔记中,虞长宁发现了一册不一样的手札。

    是虞敏勤少时记载的乡间趣闻和品尝到的佳肴美食。

    这是虞长宁第一次见到不一样的他,原来他不仅仅是个只会埋头案牍的中年人,也曾是个颇有生活情趣的少年郎。

    “辛夷。”

    辛夷推开书房的门,“娘子,有什么吩咐?”

    “你去厨房问问今日能不能做红膏炝蟹和烤菜年糕,另外去街上给我买些苔菜花生来。”

    辛夷应下。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她捧着一包苔菜花生回来了。

    油纸包打开,咸香扑鼻。

    虞长宁看着这一包花生,鬼使神差地想去看看大太太。

    辛夷不知娘子为何出了一趟门,竟与那大太太好上了,连零嘴儿都要分甘同味。

    她撑起油纸伞,陪着虞长宁来到了大太太的院子。

    大太太跟前的女使见稀客到来,也颇为惊异。

    “四姐儿?寻我何事?”

    大太太此刻又恢复了往常的圆滑周到。

    “我……我得了些美味,想给您送些来。”

    大太太也是这个年纪过来的,知道她把那些话听进去了,只是碍于面皮,才这样欲盖弥彰。

    她笑着接过油纸包,“让我瞧瞧是什么好东西。”

    “算不得好东西,我头一回吃到这样的做法,很喜欢。”

    “花生?”大太太满脸诧异,“你喜欢吃花生?”

    这种诧异并不是因为礼物的廉价。

    “花生……怎么了?”

    大太太看着她一脸茫然,脸上闪过一丝懊悔。

    “我忘了你不记得从前的事了……你爹爹吃不得花生,所以家中从未出现过此物,故而没想到你爱吃。”

    “我爹爹不能吃花生?”

    那为何他在手札中说自己与友人喝了一两酒,却佐了二两苔菜花生?

    大太太还在说着以前的事,“他吃了花生便会窒息,这些只有家中至亲晓得,不敢告诉旁人的。”

    竟这么严重!

    那他如何吃得了二两花生?

    不对劲!

    虞长宁寻了个借口告别了大太太,回到了书房中。

    她翻开记着花生的那一页,是开隆十九年腊月初五所记。

    前一页是开隆十九年七月十五,后头还有四页,最后一篇是开隆十九年腊月十八。

    近半年没有记录?

    虞长宁见中间并无撕毁痕迹,她反复翻阅这本札记,终于发现了端倪,是字迹!

    人的字迹确实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是随着成长,总会有细微的变化。

    从腊月初五这页开始,所有的勾脚都没有之前那般锋利,就好像年岁渐长,棱角磨平一样……

    所以后面那几页是后补的!

    那为什么突然跳到了腊月,不跟着七月十五往后补呢?

    电光火石间,虞长宁想到了当年他们夫妻是在天统九年腊月二十出的事……

    这些札记是天统九年他回乡督建堰坝时所写!

    虞长宁再次细细阅读这五篇札记,尤其是第一篇,记着苔菜花生的那篇。

    “蒙友人季明所邀,共赏四明雪景。对月共饮,幸得季明携家中所制苔菜花生相佐,其味甚美。吾讨要食谱,季明慷慨赠之……”

    炒个花生也要食谱?

    可是虞长宁从未在遗物中发现过食谱,难道是她想错了方向?

    她往后翻了一页,开隆十九年腊月初七。

    “吾与季明亲酿杨梅酒,埋于树下,来日若得女,开坛宴客。”

    难道要寻这个叫做季明的人?

    虞长宁急匆匆赶到了老夫人的院子。

    她拍了拍身上的水渍,跨进了屋内,“阿婆!”

    姚嬷嬷端来了点心和蜜桃饮子后便领着女婢们退下了。

    老夫人轻轻捋过虞长宁额前碎发,“怎么出门也不撑把伞?你那两个女使躲懒了?”

    “没有没有,这细雨如丝,用不得撑伞,”虞长宁赶紧切入了正题,“再过几日便是清明了,我思来想去,想邀几位爹爹的故交一同拜祭他和阿娘,这样热闹一些。”

    老夫人觉得并无不可,“那我命人去各家下帖子。”

    “我想亲自去,更郑重一些。阿婆,您还记得爹爹有哪些好友吗?我一一去拜会。”

    老夫人想了想,“我年纪大了,记不全了,你可以问问你二伯父,他应该清楚的。”

    虞二老爷因年少时摔伤了腿,与仕途无缘,只好留在家中打理庶务。是以虞长宁也不知他今日会在哪家铺子盘账,或是去哪块田地收租,只得留在家中苦苦等待。

    待到金乌西沉,二老爷的轿子才停在了门口。

    老知内替他打着伞,将人送回了厅堂。

    虞长宁得了信,又一路赶到了前厅。

    “二伯父!”她喘着气,站在了二老爷面前。

    二老爷将手中还未喝的茶推到了虞长宁跟前,“先润润嗓子,有什么事不急着说。”

    虞长宁灌下温茶,将在老夫人跟前的说辞又说了一通。

    “离清明没几日了,所以我得抓紧一些。”

    “你爹爹那些好友我都认得,我这就写给你。”

    二老爷命人拿来纸笔,写下了虞敏勤交好的十多位好友。

    虞长宁惊讶于他这一手好字,刚柔并济,就像他这个人一样。

    只是纸上无一人唤作季明,而家住句章县的也只有一位姓王的叔伯。

    “二伯父,我爹爹可有好友唤作季明?我虽不记得过往的事,但这个名字依稀有些印象,想来是与爹爹十分要好,我才会记得。”

    “季明……”二老爷口中默念,“许是你爹爹在汴京的好友,那我就不认得了。”

    虞长宁心下失望,但不便暴露太多。

    “或许吧……那我明日就亲自给这些叔伯们下帖子。”

    二老爷透过虞长宁仿佛看见了弟弟年少时的模样,他伸手摸了摸侄女的头顶,“这几日恐会下雨,出门记得备伞。”

    “好,我记下了。”

    翌日果真大雨倾盆,虞长宁决定去句章县寻这位王敬元。

    只是她担心雨天路不好走,临时换了一架小车,便带不得两位女使了。

    辛夷扶着虞长宁登上马车,不解地问道:“娘子,何不先去拜访城中几位?”

    “若雨不停,后面几日积雨更甚,路更难走,不如今日就去。”

    这当然只是个说辞,虞长宁真正急着拜访的只有这位王敬元。

    姚嬷嬷匆匆赶到门口,“四娘子,老夫人说若是雨势太大,别硬撑着回来。咱们家在句章县有处别院,您可以在里头歇一晚。”

    青黛跟在姚嬷嬷身后,将一个布囊交给了虞长宁,“娘子,里头是换洗的衣物。”

    虞长宁接过布囊,钻进了马车,一路西行。

    她依着地址寻到了王家。

    王敬元年近四旬,知是故友之女拜访,忙让妻子去酒楼叫了几道菜,热情招待世侄女。

    虞长宁旁敲侧击,发现王敬元也不知那个叫作季明的人。

    她越发觉得这个季明便是关键所在。

    雨势越发大了起来,王太太怕她路上危险,将人留在了家中,让两个女儿陪着解闷。

    只是到了黄昏,雨势还未变小,虞长宁知道今日回不去了。

    她告别了王氏夫妇,在天黑前赶到了虞家的别院。

    别院落在四明山脚下,周边一片皆是富户的宅院。

    “隐雪居。”虞长宁口中默念别院的匾额,赫然发现这字迹竟是虞敏勤所书。

    是了,虞三太太的闺名唤作孟香雪。

    别院里住了一对姓周的老夫妇看门和两个家丁护院,他们见到虞长宁时,神色殷切。

    这座宅子虽久无人住,但老夫妻将此打扫得干干净净,铺了床褥便能睡人。

    日暮四合,炊烟升起。

    此刻日光晦暗,远处的四明山在雨雾中笼着一层暖黄的暮光。

    用饭时,隔壁忽然传来不小的动静,似有金戈撞击,哭喊求饶之声。

    虞长宁脸色一变,吹灭了厅中烛火,摸着黑寻到周媪。

    周媪双手微微颤抖,“莫不是进了贼寇?”

    此处皆是富户,家家都有护院,更何况明州府治安一向良好,何来的贼寇?

    虞长宁低声吩咐:“把家中的灯都熄了,通知所有人备好武器,聚在一处。”

    豆大的雨珠打得窗棂啪啪作响,夹杂着隔壁的哀嚎声,每一下,都撞在了众人的心尖上。

    附近至少有七八户人家,若能聚在一起,应当能有胜算。

    虞长宁从不是坐以待毙的人,她环视四周,除了周媪,只有自己身形最小。

    “我去别家探探情况。”

    她当机立断,撕碎碍事的裙摆。

    “娘子,不可!”周翁低声劝阻。

    虞长宁拂开他的手,“我们离得最近,若不寻救援,死得最快!我是女子,身量小,混着雨夜,不易被发现。”

    “我与娘子一道去!”周翁挺身而出,“这附近人家认得出我的声音,若有事,我们有个照应。”

    虞长宁不再耽搁,“好!”

    两人借着雨声,悄悄打开侧门,溜了出去。

新书推荐: 我在星际搞扶贫【基建经营毛茸茸】 齐夏,去拯救世界吧 快杀死那个魔尊 玉簪记 世子妃她只想活着 动情是,不小心 真永远 摘月 青春是一场无声的追逐 不得望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