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言情 > 衣*******时 > 第13章 春风得意(一)

第13章 春风得意(一)

    王洵乐出了齐王府,一路快走离开了南宫北宅区域。

    西城区一大片仍是达官显贵的宅邸,她还要往南走一回儿,到民坊区,才能找到同乡余德水僦舍的地方。

    可能因为心中郁结,她走得很急,不看路,便与迎头走来的小贩撞了一道,从袖口摔下来一些东西。

    那小贩骂她不长眼睛。

    她也不还嘴,道了一声欠,蹲下来捡拾自己的财物,摸到荷包时,想起来里头有一对赵祺瞻赠与她的耳钏。

    她十三岁那年,幽州二伯家匆匆忙忙给她行了及笄礼,后来她才晓得,原来是为了早点把她打发嫁出去。

    然而当时她并未知情,只为自己及早成年而欣喜。

    赵祺瞻托人千里迢迢给她送来了这对名贵的耳钏,做为贺礼,她十分珍惜。

    可惜她从小行走江湖,多以男装示人,耳洞自然是没有的。

    虽然及笄礼打了一副耳洞,可后来因缘际遇,几遭变故,她离开了幽州二伯家,那耳洞没怎么搭理,久之又合上了,她也未曾发觉。

    此后她成了徐寄晞,这副耳钏自然也戴不上了。

    可她一直珍藏着,贴身保存,走哪儿都留着。

    如今再回顾,好像是一场笑话,倒也无必要再留下了!

    王洵乐捧着耳钏,神情哀伤地走到汴梁河边。

    那小贩瞧见了那副耳钏,金光闪闪的,还嵌着宝石,多诱人啊!又看“他”的神情,以为是位小官人又为思而不得的佳人伤神。

    正欲劝她:“小子,别犯傻呀,两条腿的蟾/蜍不好找,这小姐们⑸,满街的勾栏游棚都是,别……”

    谁知,她忽然扭了头,转身往一旁的质库走去了,随手一拍,利落地把耳钏压到柜台上:“店家,你看看,这个值多少钱?”

    小贩“扔”字还没出口,便闭了嘴。

    原来,傻子另有其人!

    *

    王洵乐到金桥坊乡友余德水所在的邸舍借宿了一晚。

    余德水说过两日在金明池往西有一场流觞宴,为几个待次的官员操办,交一篇文赋和几个铜钱就能进去了,问她去不去。

    她想着闲来无事,而且典当了耳钏有了些银两,也不拮据了,便答应了,又在城西多住了两日。

    此次流觞宴据说筹备两月有余,受邀的多是朝中赋闲在家的不厘务文职官和今年的士子,去的人很多,光门口便排起了长队。

    王洵乐和余德水等几个同年本以为门槛很高。

    大家都费尽心思准备着文章,余德水更是一个月前便反复推敲,写了一阙还拿的出手的词,文绉绉的,与他那傻大个形象完全不符。

    结果阍人看都不看,只问了他们是否为今科士子,他们称是,又验了他们的凭由,让交三十个铜板,放进去了。

    众人都摸不着头脑。

    余德水心直口快,气声洪亮道:“嗨,我道有多难,早知道这么容易,我就不绞尽脑汁写那首词了!”

    他们当中有一个叫杨名立的,高高瘦瘦,吊梢眼,看面相十分聪明,阴阳怪气道:“无他,只因为我们是今科士子罢了。”

    “啥意思啊?”余德水憨里憨气询问。

    杨名立斜眼瞥了一眼周围那些不厘务文职官,放低声音:

    “他们也是拉关系,以图日后发展,这些布衣书生,多少人东华门唱名之后,便是今后的执政大臣,此时不结交,待飞黄腾达了,便不好攀附了。你看还有好多前些年没考上,留守京城的无功名士人,即便颇有才华,也进不来的。”

    王洵乐扫视了一眼在流觞宴中奔走结群/交友的士子们,见那些文职官也不高傲,对着一群白衣书生频频叉手还礼,言笑晏晏请他们入座,心下便有些了然。

    颍朝冗官繁杂,在册官员多,窠阙(差遣)明显不足,即便庆隆新政缩编裁员不少,仍有许许多多的冗官。

    一个实差后面,除了等候上任的“待阙”的官员,还守着四五个替补的“待次”官员。

    即便朝廷给予他们安排了少量工作,也多是不理政务的,没有实权,又称“添差不厘务官”。

    这些待次官员只能享受最基本的正俸(本俸),正俸也相当捉襟见肘,许多待次官员只能通过教书、甚至经商补贴家用。

    唯有等候吏部流内铨及审官院的磨勘考功,才能从“待次”升为“待阙”。

    待阙即意味着已具备上任资格,但仍必须等前一任差遣调走了,空出了阙位,才可上任。

    上任之后除了本俸,方可领到足以满足生活开支的添支、职钱、衣赐等补给。

    有些人等一个差遣等了五六年,甚至十年,为了尽快获得差遣,因此求关系请托之风盛行,头脑削尖的还打上今年士子的主意。

    毕竟本朝有记录在册的,登科进士之后升任政事堂宰执者,最快者也只用了十年,若能结于微末之际,以图日后显达帮扶,也是一条出路。

    所以,往年科举,便常有这样官请民结交新科士人的宴集。

    余德水似懂非懂,摆摆手叹息:“嗨,我还以为是什么以文会友的活动,没想到这么多门道!还东华门唱名呢,我考了三四次了,蹉跎了十几年,也不知这一次能不能中。倒是你们还有一些希望。”

    正说着话,已经有添差官上前主动询问他们姓名了,几人赶紧行礼。

    那添差官一听王洵乐是洪州的解元,而杨名立也出自潭州鼎鼎有名的岳麓书院,祖上还出过五名进士,便两眼放光,拉着他们两人开始攀交情。

    王洵乐有些木讷,她想再观察一会儿。

    而杨名立则有些出乎她的意料,没一会儿便陪笑行礼,对着其中一位绯色官服的添差官行礼自称门生了。

    那绿衣官员见绯服领走了杨名立,便主攻一言不发的王洵乐,询问她省试写了什么文章,倒对一旁自称“考了好几次,累举不第”的余德水等人爱搭不理。

    结果王洵乐回答了之后,那添差官大吃一惊,忽然敛住了笑容,连捋髭须的手也停住了,如闻猛兽般,赶紧找个理由,晦气地避开了。

    余德水不明所以:“他怎么就走了?”

    “大概觉得我……及第无望,便走了吧。”

    “怎么可能?贤弟可是我们洪州的解元,年纪轻轻,又有才华,你不中第,谁中第?真是有眼无珠!”

    王洵乐苦笑,只有她最清楚,她写了什么样的文章,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本来此次女扮男装参加科举,她也是赌。

    她本来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便如舅舅所说,入官学为学正,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将来的士子以图“新政之治”,这条路最保险,她不用站在最前沿迎接暴风雪,倘若东窗事发还可全身而退。

    但她觉得如此太慢了,培养一批一批的士子,等候那一个能堪大任之人出现,人生能有几个十年?还不一定成功。

    另外一条便是师父支持的,女扮男装参加科举,以己之力力挽狂澜,也为父亲证明清白。

    师父说:“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你比起你父亲,青出于蓝胜于蓝!谁说女孩子不能参加科举?况且皇帝可是你父亲的拜把子兄弟,被你父亲洗脑这么多年,他可贼心不死!”

    师父总是语出惊人,这一点和父亲很像。

    师父也从不把天威放在眼里,甚至连觐见北朝的皇帝,也从不跪不拜。

    不过师父智人智言,还颇有感知先机的能力,她也愿意尝试一把。

    倘若真的落第了,再选择舅舅说的那条路吧,也为时不晚。

    “世事无常,谁又能料到,倘若不中第,便回家教书种地吧,倒也无所谓。那洪州州学里还有几亩学田,博士还等着我改造风磨,入京前图纸已是画好了,也不知他们弄得怎么样了,如今回去了还能续上。”她笑笑,颇有几分洒脱的姿态。

    余德水指着她哈哈大笑:“行,反正我今年也没有指望登科,倘若双双黜落回家,为兄倒想把铺子交由你打理,以贤弟之才,定能把我余家的铺子打理得风生水起!”

    余德水没把她的话当回事,半开玩笑说着。

    流觞宴中有唱优伶妓弹曲歌唱,士子们又轮流做诗词歌赋,好不风雅,杨名立等几个出身好、混得开的,已经被奉为上座,调到前面去了。

    王洵乐和余德水排在末尾,也没什么出风头的意向,本着交了钱,不吃回本不罢休的原则,一个劲儿地埋头干吃。

    有个同年的鸣不平:“同为解元,质明贤弟怎么混得这么惨,跟我们这几个一考再考的都坐到后面来了,实在憋屈!”

    余德水拿筷子敲他:“你懂个屁!我贤弟岂是池中物!你等着,迟早叫他们后悔!”

    对于余德水的信任,王洵乐忍俊不禁,但也无奈地摇摇头。

    *

    一场流觞宴,没结交到什么达官显贵,倒是结交了几个同年好友。

    翌日,王洵乐准备回城南之时,官差忽然通报放榜了。

    一大早,清梦方醒,厢坊军巡铺⑴的徼巡卒敲着冬冬鼓⑵满城通知,锣鼓喧天。

    余德水起得晚,衣带都来不及束好,抓了幞头便夺门而出,和王洵乐等几个同年,雇了一辆马车往城南国子监奔去。

    生怕去得晚了,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更别说看榜。

新书推荐: 墙洞里的欲望 她不是伪人 咬月 成为修仙文男二的剑灵 我想和你好好的 我和白月光联手搞事业 略施小计,日挣十亿 瘾诱法则 相亲对象是我老板 表兄,你沦陷了